← 返回目录


如何学会正确的理解记忆?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32 👍 / 0 💬

问题描述

比如 学医的同学,你们是怎么理解记忆大量医学知识的。

这个问题可以从如何编写易于记忆的抽认卡的角度来回答:

间隔重复记忆卡片应该从多个角度对概念进行编码

抽认卡,就像那些间隔重复记忆系统[1]一样,得到了一个罪有应得的坏名声,部分原因是它们让人们想起了死记硬背的学校学习。人们记得被强迫去记住孤立的事实,如不同类别的云的名称——他们记得在没有建立任何持久理解的情况下,鹦鹉学舌地回答这些问题。部分问题在于教育目标经常颠覆自身[2]:你可能并不真正关心学习那些材料。但撇开这个问题不谈,这些孤立的练习特别脆弱,因为它们所培养的知识只能在一个背景下使用,与更广泛的概念框架和理解脱节:丰富的理解是关于连接

有效的间隔重复记忆卡片通过从多个角度来强化一个概念。例如,除了展示一张积雨云的照片并询问它是什么类型外,你还可以通过这些相关问题来强化这一知识:

参考文献

Nielsen, M. (2019, January). Using spaced repetition systems to see through a piece of mathematics.[4] cognitivemedium.com/srs

欠缺数学经验的人往往会把证明看成一张由命题组成的线性列表,但更有效地方式是把证明看作一些由基本事实(observation)相互连缀而成的网络。你要相信能佐证一件事物正确性的证据绝对不会只有一个;寻找事物的不同面向的解释将会加深你的理解。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很「低效」,但这却是加深理解和增强直觉的一种方式。你在做的是在节点之间建立更多的联系,构建这个证明的网络。

链接至本文(已汉化)


间隔重复记忆卡片应关联和联系概念

当使用间隔重复记忆系统[1]来学习事实时,朴素的方法会导致学习很多孤立的事实:一种蛋白质的名称、一个事件的日期、一个物理常数的大小。但是由于《丰富的理解是关于联系的》,最好是将这些事实与其他概念联系起来。这既能帮助你更可靠地记忆(由于精细编码[5]),也能帮助你形成超越简单事实的丰富理解。

Michael 在《增强长期记忆》中给出了这个好例子:

比如,对于 1962 年第一颗通信卫星 Telstar 升入轨道这一事实,你可以把它记忆为孤立的事实。更好的途径是把它当成与其他事实相关的内容来记。略显乏味地,你可能发现 Telstar 是在苏联的第一颗卫星 Sputnik 五年后发射的。还有个不那么乏味的更丰富阐述,我发现 Telstar 居然是在 ASCII 编码(第一个当代数字文本通信标准)引入的前一年升入轨道的,这真是太有意思了。人类居然在有数字文本通信标准前就有了通信卫星。找到这种联系是精细编码的一个例子。

相关文章:常青笔记之间应该建立大量链接[6]

查理 · 芒格:

「好吧,第一条规则是,如果你只是记住孤立的事实,并试图把它们复述出来,你就不能真正了解任何东西。如果事实不能在一个理论框架中联系在一起,你就无法将它们以可用的形式呈现出来。你必须在你的头脑中建立模型。你必须在这个模型的格子里排列你的经验,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你可能已经注意到那些只是试图记住和重复记住东西的学生们。嗯,他们在学校和生活中都失败了。」
youtube.com/watch?

参考文献

Nielsen, M. (2018).Augmenting Long-term Memory.[7] augmentingcognition.com

链接至本文(已汉化)


避免孤立的间隔重复记忆卡片

在为间隔重复记忆系统[8]添加卡片时,通常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把卡片写在一个看似有趣的细节上,但却与你正在思考的其他事情脱节。间隔重复记忆卡片应关联和联系概念[9]——而且最好让它们与你经常思考的想法相关联和联系。

「孤岛问题」(Michael Nielsen 称之为生造词,2018年)导致两个重要的问题:

  1. 一段时间后,你往往开始感觉这些孤立的卡片是复习环节的负担,它们与你真正关心的内容脱节(参见在间隔重复记忆系统中,优化的关键是复习环节及其内容的情感联系[10])。
  2. 你很可能更难记住这些问题的答案,因为它们不会通过你的日常生活自然强化。即使你记住了这些答案,也有可能因为它们与其他知识没有联系而被模式匹配(编写间隔重复记忆卡片应避免浅层次的「模式匹配」[11]

至少对我来说,经常导致孤岛问题的一种常见情况是:有人在我一无所知的领域分享了一篇有趣的论文;我阅读后写了一些卡片。几个月后,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复习它们。它们与我正在做或正在思考的事情没有联系。

Michael 强调了「孤立的孤岛」这种特别有害的情况:

避免孤立的孤岛(那些与其他事物完全脱节的单一问题)尤为重要。比方说,我正在读一篇关于一个新主题的文章,我学到一个看起来尤其有用的知识。我会定下一个规矩——永远不只输入单个问题。反之我会输入至少两个问题,三个以上更佳。对于某则有用知识的核心来说这一般足够了。对于孤立的孤岛问题,我会不可避免地经常答错它们,输入它们本身就是浪费时间。

参考文献

Nielsen, M. (2018). Augmenting Long-term Memory.[12] augmentingcognition.com

链接至本文(已汉化)


声明

此内容发布由 Andy Matuschak 许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修改。保留所有权利。

感谢 @Thoughts Memo 汉化组提供的翻译。


相关阅读

叶峻峣:不要在没有理解之前就去记忆Thoughts Memo:先学再记制卡原则与知识表述


参考

1. 间隔重复记忆系统 ./404257681.html
2. 教育计划往往会自我颠覆 ./448382399.html
3. 间隔重复记忆卡片应关联和联系概念 ./405151942.html
4. 如何用Anki学数学?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9350968
5. 精细编码 ./458013236.html
6. 常青笔记之间应该建立大量链接 ./426450021.html
7. 【三万字长文】量子物理学家是如何使用 Anki 的? https://zhuanlan.zhihu.com/p/65131722
8. 间隔重复记忆系统(Spaced repetition memory system) ./404257681.html
9. 间隔重复记忆卡片应关联和联系概念 ./405151942.html
10. 在间隔重复记忆系统中,优化的关键是复习环节及其内容的情感联系 ./399811533.html
11. 编写间隔重复记忆卡片应避免浅层次的「模式匹配」 ./401944262.html
12. 【三万字长文】量子物理学家是如何使用 Anki 的? https://zhuanlan.zhihu.com/p/65131722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