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卡片笔记写作法是否被过誉了?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109 👍 / 2 💬

问题描述

说到卡片笔记写作法就会提到:尼克拉斯·卢曼,讲到他用这套方法,积累了90000 个知识卡片,一生中写了60 本书和其他大量出版物。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否过于简单了?关于这个写作法是否有更多的研究或实践以证明其有效性?


因果关系的确过于简单了,不如看看尼克拉斯·卢曼他过的什么日子:

来源:Keeping the Zettelkasten in Mind When Creating New Notes | Writing by Bob Doto

算下来,卢曼他每天要写 10 个小时以上。


另外,现在正在实践卡片笔记写作法的人也不少,我们汉化组就翻译 Andy 的卡片笔记写作实践,他自己称之为常青笔记:

Thoughts Memo:常青笔记(Evergreen notes)

这里引用一篇他的常青笔记的大纲节点:

§ 严肃研究知识工作(Stripe 融合讨论,2019-12-12)

讨论大纲

元信息…

链接至本文(已汉化)

声明

此内容发布由 Andy Matuschak 许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修改。保留所有权利。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Shom、校对 JarrettYe
原文:§Taking knowledge work seriously (Stripe convergence talk, 2019-12-12) (andymatuschak.org)

Andy 他起码也写了上千篇常青笔记,我们汉化组大概翻译了四百多篇,关于他的日常生活,可以参考这几篇笔记:

Thoughts Memo:我的日程安排Thoughts Memo:每日工作日志Thoughts Memo:我的晨间写作

这里还有 Andy 的长文合集:

Thoughts Memo:Andy Matuschak 汉化合集

希望这些翻译材料能够作为卡片写作的典例参考(毕竟卢曼他自己的笔记不是电子化的,而且还是德语,很难被国内的大家所借鉴)。


参考

1. 相比知识工作者,运动员和音乐家会更为严格精细地打磨基本技能 ./574272825.html
2. 知识工作 ./551580008.html
3. 管理学从企业和管理者角度出发考虑知识工作,而不是个人角度 ./648610110.html
4. 我们不知道如何衡量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 ./564547301.html
5. 知识工作的核心实践往往是临场发挥的 ./580693228.html
6. 知识工作应能聚沙成塔 ./422894427.html
7. 人们似乎忘记了他们所读的大部分内容,而且他们大多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400001519.html
8. 深刻的理解需要详细的基础知识 ./403208725.html
9. 复杂的概念可能很难学习,部分原因是工作记忆容纳不下其组分 ./400919428.html
10. 测试效应 ./423449068.html
11. 间隔重复记忆系统非常高效 ./520108661.html
12. 间隔效应 ./424603970.html
13. 间隔重复记忆系统使记忆成为一种选择 ./397582470.html
14. 助记媒介对读者记忆的影响 ./468498597.html
15. 助记文章能让读者详细记忆其中内容,成本是增加 35-50% 的阅读时间开销 ./400056786.html
16. 笔记写作实践大多是无效的 ./450095985.html
17. 「更好地记笔记」这个描述太过流于表面;核心在于「更好地思考」 ./427460683.html
18. 对笔记写作大谈特谈的人很少有严肃的使用场景 ./428442216.html
19. 卡片盒笔记系统(Zettelkasten) ./655457523.html
20. 常青笔记有助于积累洞见 ./448897897.html
21. 间隔重复对于逐步完善灵光一闪可能有用 ./415857130.html
22. 可使用间隔重复系统对注意力编程 ./414293765.html
23. 收件箱需要可靠的清空流程才有效 ./434717044.html
24. 收件箱维护的分流策略(如「收件箱归零」)往往不够稳健 ./438419831.html
25. 软件界面经常将破坏性操作作为最终决定,而不是视情况而定的选择 ./439652714.html
26. 间隔重复可以降低对收件箱进行维护中破坏性操作风险 ./438631838.html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