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历史中的童年

为了维护童年这一建制并为其赋予正当性,我们常常会描绘出种种理想化的家庭生活图景,而这些图景又往往与现实相去甚远。前些天,我的一位老友跟我说起她和两个孩子的一次谈话。我在她家待过很长时间,也算是看着她的孩子们长大的。在她家,晚餐向来其乐融融,大家畅所欲言。不久前,她和两个孩子一起观看电视节目《一个美国家庭》中的一集。事后讨论时,她说自己觉得这个片子不真实——谁能想象一家人围着餐桌吃饭,从头到尾一言不发?但两个孩子却坚持说她错了。大些的孩子说:「我得跟您说多少遍您才信啊,我去朋友家吃饭的时候,大家根本没人说话——顶多就是说一句『把那个递过来』,或者『用餐巾』。就我们家才总是围坐在一起聊个不停。」小儿子则说,他去朋友家吃饭时,大家通常连饭桌都不围,就是随便在厨房站着,有什么吃的就抓来吃点。

这次谈话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1956 年夏天,我曾带领十名美国青年,参加「国际生活实验」项目去法国旅行。我们在法国东南部一个叫加普的小镇上,分别住进不同的法国家庭,生活了一个月。那年夏天结束,在返程的轮船上,我们聊起了各自的经历。我问同伴们,在他们所有见闻和经历中,什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最深,什么又是他们最想带回国、并融入自己生活的。几乎所有人都说:「我们喜欢那种每日共享的家庭晚餐——全家人老老少少齐聚一堂,有充裕的时间闲聊慢谈,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谁也不会被冷落。」他们说这番话时,语气中带着出人意料的怀旧、渴望与遗憾。这些在其他方面都很典型的美国年轻人无一例外地告诉我,在他们自己家,以及他们所认识的所有家庭里,这种家庭聚餐都极为罕见,顶多是在圣诞节、感恩节这类特殊场合才有。大多数时候,每个人都忙于自己的事务,在饭点不定的时候回家,从冰箱或炉灶上随便找点东西吃,留个口信或字条说下自己的去向,然后又匆匆出门了。

或许,当一种习俗、仪式、传统或制度看似最需要维系之时,它其实早已无从维系,其生命力已基本丧失殆尽。或许,早在任何人公开站出来抨击或捍卫现代家庭之前,它早已名存实亡。我们并不会去激烈地捍卫生活中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它们的存在如同呼吸一般,自然而然,不证自明。我们最热衷于捍卫的,恰恰是那些我们认为理应珍视,但内心却清楚或担忧我们并未真正珍视的东西。只有当我们的制度像身体一样病入膏肓时,我们才不再视其健康为理所当然。

那些近来开始研究童年起源与历史的学者们似乎已经发现,童年、母性、家、家庭——所有这些我们所熟知的制度,在其许多重要方面都是特定地域、特定时代的晚近发明,而非某种普世的人类境况。

在《性的辩证法》一书中,Shulamith Firestone 指出:

十四世纪后,随着资产阶级与经验科学的发展,这一状况开始缓慢演变。童年的概念,是作为现代家庭的附属物而发展起来的……「儿语」在十七世纪开始流行……儿童玩具直到1600年才出现,即便如此,也仅限于三四岁以下的孩童使用……但到了十七世纪晚期,专为儿童制作的器物已相当普遍。同样在十七世纪晚期,专门的儿童游戏也应运而生……然而,童年这一概念并不适用于女性。女童一出襁褓,便直接换上成年女性的服饰。她无缘上学,而学校——正如下文将要揭示的——恰恰是建构起“童年”的体制性机构。到了九岁或十岁,她的举止便已名副其实地像个“小妇人”;其日常活动与成年女性别无二致。她一进入青春期(最早可能在十岁或十二岁),便被许配给比自己年长许多的男性。

Aries 援引了 Heroard 的著作《路易十三童年与青年时代日志》。这部由王储的医生撰写的详尽记述表明,王储在十七个月大时便已能唱歌和拉奏小提琴。阿利埃斯接着写道,王储在同样的年纪就会玩一种名为「马尔」的游戏(类似于高尔夫或槌球),已经能够交谈,还会玩军事策略游戏。他在三岁和四岁时分别学会了阅读与书写。到了四五岁,这位王储虽然还在玩洋娃娃,但已经开始练习射箭、玩纸牌和下象棋了。我所认识的五岁孩子,往往会抗拒游戏的刻板规则,并且在快要输的时候就想更改规则。但这位王储或许对游戏更为习以为常。我也曾和一个六岁左右的男孩下过西洋跳棋,他为我设下了一个“连跳三步”的陷阱,要不是我注意到他正带着一种异样的专注和兴奋看着我,我可能就中计了。据记载,这位王储自从会走路起,便以平等的身份与成年人一道参与他们所有的活动,如跳舞、演戏以及各种娱乐。当然,我们无从知晓他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得究竟如何。作为未来的国王,他的身份无疑带来了一些优势。毫无疑问,对于他的技艺不精,长辈们会比对待地位较低的孩子表现出更大的宽容。但这忽略了问题的关键:那个时代的成年人认为,对待一位年幼王子的「应然」方式,就是尽可能地将他视作与自己无异的同侪。

不仅我们所熟知的童年是现代的发明,就连我们整日疾呼要维护的家庭亦是如此。在《男人的世界,女人的位置》一书中,Elizabeth Janeway 写道,部分内容如下:

Aries 的著作(且不止它一本如此)所揭示的是:我们观念中那种以父母和子女组成的紧密群体为核心的「家」,实际上代表了一种在历史上存续不久、在地理上传播不广的生活方式……组成一个家庭的群体,日益演变为由父母和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他们生活在私密空间内,并越来越脱离往昔以及北欧以外地区那种更广阔的社群生活。仆人如今则构成一个独立的从属阶级,在宅邸内为居住者的安逸舒适服务,而不再像学徒或帮工那样,为内部消费或外部市场而制造产品。「宅邸」(House)正通过与工作世界相剥离,转变为家庭生活与休闲的坚固堡垒,并由此演化为「家」(home)。 [第 14 页]

1700 年以前,除了极罕见的个例,[那种关于家、壁炉与孩子的神话]根本就不存在——根本没有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家」,可供女性安居其中。

那么,倘若女性并非居家,她们又身在何处?如果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活是中产阶级的创造,那么在更早的时期,人们又是如何生活的呢?……人们的居所不外乎两类:大宅或茅屋。精英阶层居住于大宅之内,但并非仅有其家庭核心成员,因为这些大宅并不仅仅是生活起居的场所。它们既是堡垒,也是经济中心,或两者兼备。在高墙之内,核心家庭的周围总是环绕着仆役、学徒、各级雇工、管事与经理、文书与神职人员,以及数不胜数的访客和食客。总而言之,约有20%的人口栖身于此类宅邸。在那些任何人都无法独处的房间里,主人与仆役摩肩接踵,杂居一处。

至于其余的人口,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都居住在小屋之中。这些居所,简而言之就是贫民窟。[第15页]

儿童之所以融入成人生活,部分原因在于当时无法将其区隔于外。当然,对于穷人而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其生活空间都极为有限,以至于儿童不得不目睹并知晓人生中的一切现实。但即便是最富裕阶层的宅邸,也毫无我们当今所珍视的那种隐私可言。当时的住宅,即便是宫殿式的城堡,也不存在由一个公共厅廊连接各个独立私室的布局。所有房间串联成排,一间接着一间,因此,若要从一端进入较远的房间,就必须穿过中间的所有房间。在这种布局下,每个人的所作所为在他人视野之中,无可回避。彼时,生活的各种自然机能,并不像后来那样成为禁忌。

就连母职本身,也并非我们一向认为的那种恒久、普世的关系与需求。詹韦女士写道:

我想,我们或许该记得,过去的母亲们确实辛勤劳作,当然也并未将所有时间都花在家人身上。事实上,千百年来,数以百万计的儿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生母以外的女性抚养长大的。我指的不仅是以色列基布兹的儿童,也包括所有那些被送去给奶妈喂养、留给祖母或姐姐照看,以及在达到懂事的年纪后便被送往学校(或在更早时期,送往大宅)的婴孩。世界各地相当一致地认为,这个懂事的年纪大约是七岁。在我们自身的文化过往中(即中世纪的欧洲),当时仅有的正规学校专为教会培养男性神职人员;而其余的民众,无论是贵族、绅士还是农奴,都是通过一种面向成人世界的普遍学徒制,在实践中学习。他们的绝大多数学习活动都是在离家的情况下完成的。即便后来正规教育被视为对俗众亦是可取的,上层阶级的男孩开始被送往学校,下层阶级的男女孩们依旧沿用传统方式学习;只有富贵人家的女儿们才会被留在家中,由家庭女教师指导。其余的人通过工作来学习,有时是与自己的父母一起(他们的温情未必胜过陌生人),但更常见的是寄宿在朋友、亲戚或某位地位显赫的知名人士家中,以此学习技艺和礼仪。

诚然,人们可以说,此等安排确曾存在。然而,这些安排对当时的儿童有益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恐怕只能指出:人类历经此道而得以存续,正如他们也历经了其他许多在今天看来颇为怪异的生活方式一样;并且,这些习俗本身必然具备了足够的社会功用与心理慰藉,方能历久不衰。[第 187 页]

Paul Murray Kendall 在其传记《Richard III》中曾记述道,一位访英的意大利人震惊地发现,当时英国所有富裕及贵族家庭都普遍存在一种习俗:在孩子长到八九岁时,便将其送离原生家庭,到其他府邸生活直至成年。在寄养的家庭里,他们充当侍从,在餐桌旁侍奉,并学习各种才艺与技能。事实上,这些孩子此后便再也不会回到自己家中——至少是不再返家常住了。男孩们长大后各自谋生,女孩们的婚事则由她们寄居的家庭安排。

我无意宣称,在“现代童年”这一概念被建构出来之前,年轻人的生活就更加幸福;我也不否认,它在某些方面的确改善了一些儿童的生命境遇;我更不是说,时至今日,它对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与地点,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我真正想表达的观点仅在于:这套模式对许多人而言并不奏效,而对于那些被这套模式所困的人,应当允许他们去尝试别的方式。

我无意主张,现代童年的问题仅仅在于它的“新颖”;也并非认为,它与历史上对待儿童的方式是一种全然的断裂。就我们所知,儿童自始至终都处于成人的掌控和支配之下。现代童年的症结及其新颖之处在于:儿童与广阔的成人世界严重脱节了。孩子总是被父母管教的,这并非新闻;真正的“新”情况是,他们被父母管教,并且除了父母,他们几乎不和别的成年人打交道。

过往那种将儿童视为成人世界一部分的做法,并非一项经过深思熟虑的规划,而是从生活的自然状态中生长出来的。原因之一在于,在任何劳动力总是短缺的社会中,儿童自然会被期望尽早、并尽其所能地参与劳作;当他们尚且年幼无力帮忙时,周围也不会有专职人员来照看他们。与此相对,我们如今却不断在焦虑与痛苦中自问:「什么对孩子最好?什么对孩子是正确的?我们该为孩子做什么?」这一问题既是现代童年这一观念的结果,也是其成因。在这种观念被建构起来之前,几乎不会有人想到去问这个问题;即便有人想到,他们也不会认为儿童的福祉与群体中其他任何人的福祉有何不同。

J. H. van den Berg 在《变化中的人性》一书中,曾频繁并以多种方式运用“距离”这一隐喻。成人使自己远离儿童,将儿童推开;成人与儿童分立于一道日益扩大的鸿沟两岸。这条鸿沟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成人是蓄意为之,其部分原因或许在于卢梭的影响,后者高声宣称,儿童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存在,必须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他们将儿童从自己的世界中抽离(或者说,将他们的世界对儿童关闭),因为他们认为这于儿童更有益。然而,在更大程度上,是世界本身在与儿童(也包括成人)疏离——因为它变得日益抽象和晦涩难懂,以至于人们越来越难以看清或理解正在发生什么,谁在做什么,以及其背后的缘由。

导致世界与儿童疏离的原因之一,在于工作性质的变迁。在人类存续的大部分时间里,劳动大多是艰辛、繁重,甚至令人精疲力竭的,且时常伴有危险。然而,这些工作大多也需要力量、技巧和判断力;许多工作能让劳动者引以为豪,并力求精进;且几乎没有任何工作显得毫无意义。彼时,人尚未与自己的劳动相异化或相分离。他们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也明白为何而做。此外,他们大部分的劳动都在家中或居所附近进行。但随着专业化、工业化和集中化的不断加深,工作变得日益隔绝、无意义且令人厌恶。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在儿童既无法观察、也无从理解的场所工作。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不仅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事实上,他们自己也往往不愿从事这份工作。

詹韦女士写道:

……他们[计算机程序员]如何工作,对门外汉而言,是秘传的知识。这并非像过去那样,是刻意保存的「行业秘辛」,而仅仅是当今生活的一个领域与另一个领域之间存在巨大距离的结果。[第 78 页]

「距离」这一隐喻在此再次出现。一个普遍且中肯的论断是,如今的生活是碎片化的,生活的各个面向已彼此分离。詹韦女士认为,个人角色之所以对人们显得至关重要,是因为这是他们唯一能够理解并获得确定感的领域。因此,他们可能会说:「在大多数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在为人父母时,我确实知道。」她在另一处还指出,恰恰是那些对自身生活最缺乏掌控感的女性,才最需要去掌控其子女的生活。

然而,恰恰是由于社会的日趋复杂、成人行为方式的千差万别、社会角色的纷繁多样,以及生活与工作模式的多元并存,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才需要接触到更多、而非更少的成年人。在一个简单、稳定的社会里,任何个体都比在更庞大、更复杂的社会里更能代表大多数人。在简单的社会里,或许可以说,理解了自己父亲在家中和工作中的所作所为,就很大程度上理解了所有父亲的所作所为。然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里,这一假设已然失效。

当大多数人能理解大多数人类需求是如何被满足时,世界及世界中的生活便有了意义;当他们再也无法理解时,意义便随之丧失。在墨西哥,即便是在相当繁荣、现代的城镇,大多数新建筑也采用同样的方式建造:一种钢筋混凝土的梁柱结构,墙体则用砖块和/或窗户填充。任何观察过这种建筑建造过程的人,很快就能理解其所有环节,并能迅速学会参与其中、搭一把手。在那里长大的任何年轻人,都清楚房屋建筑是如何建成的,也知道自己动手建一座或学习去建,并非难事。然而,现代(包括墨西哥)都市的摩天大楼则截然不同。在那里,即便是参与建造的工人,也只有少数人清楚全局。人行道上的旁观者,不过是在观看一场谜一般的表演。他们感觉,或许感觉得很对,要理解眼前的过程,恐怕要花上大半辈子。而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生活中所见所用的一切,皆是如此。

但是,范登伯格说,在孩子与成人之间,以及成人与他的世界之间,那道鸿沟的出现,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原因。它关乎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当人类的哲学家们发明了「因果律」时,人类世界的大部分意义便被摧毁了,至少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如此。因为这一发明,将当下现实的意义推给了过去,而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日益加速,那个过去本身也变得越来越不可知、越来越没有意义。因果律告诉我们,发生的一切,都是此前某事的结果,因此是被其引发和决定的。孩子问,火为什么在烧?因为有人用火柴点燃了它。火柴为什么会烧?因为有人用它划了火柴盒。为什么那样就会烧?因为火柴头上有化学物质,火柴盒上也有。火柴头上为什么有化学物质?因为有人把它浸入……追溯,追溯,再追溯,回溯到时间的源头。范登博格讲述了一件令人心酸的往事:他八岁的儿子问他,树叶为什么会变红。他像所有孩子一样,想知道这背后的目的和意义何在。但他的父亲,却将他引向了生物学和化学那毫无意义的迷宫之中,明知自己正偏离孩子的问题与关切,却因自身的科学训练而无法自拔。孩子想知道他眼前所见之事的意义,却得不到答案。因为,如果万事万物皆为过往的因果,那么一切便毫无意义可言

过去,人们从「目的」的角度看待生命的意义。在短期和直接的层面上,他们知道、也能看见周遭之事的「目的」。孩子的问题「那为什么会发生?」的答案,并不在过去。答案不是「因为昨天发生了某事,而那又是因为前天发生了某事……」如此循环往复。答案是「为了让别的事情可以发生」。那个人砍树,是为了做木板来盖房子住,或是为了生火来做晚饭。那个人裁割皮革,是为了做成鞋子,好让别人穿上,走在崎岖的路上脚才不会受伤。在更宏大的层面上,世界与生命亦有其目的,尽管那是上帝的目的,凡夫俗子无从知晓,也不被鼓励去过多探究。

所有这一切,都已被我们摧毁。万物皆有其因,却无其义。宇宙是一台在久远的过去被神秘启动、而后缓缓走向沉寂的机器,而我们,则是其中一个个正在走向沉寂的小机器。与此同时,我们周遭的世界变化得越来越快,以至于过去本身也消逝了,失去了它的重要性。Margaret Mead 不久前说,今天的年轻人在许多方面比他们的长辈更了解这个世界。老一辈人所熟知、并花费大半生去了解的那个世界,早已消失不见。但是,在一个你的祖辈需要反过来问你才能知晓世事的世界里长大,在很多方面是一件可怕的事。我们该如何在这个世界里,重新注入一种稳定感,一种人性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目的感?在我们做到这一点之前,世界将不会为我们重拾其意义,而我们所有人,无论老少,都将继续困惑与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