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
原文:Defiance
2016 年 2 月 14 日
第三种有争议的美德是反抗。与其他的 争议性 美德 一样,它也可能为你招来麻烦。请牢记[对立统一的建议法则]这一定律](http://slatestarcodex.com/2014/03/24/should-you-reverse-any-advice-you-hear)。但若运用得当,它便能在构建一种健康、无负罪感的内在驱动系统方面,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我过去常对人讲,我做事的动力,大概有九成是靠反抗驱动的。最常听到的回应是:「哈哈,那用激将法岂不是就能轻易摆布你了?」这让我意识到,我还没能讲清楚我所说的「反抗驱动力」究竟为何物,于是索性就不再提了。今天,我就来试试能否把「反抗驱动力」的含义说明白。
和我聊过反抗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一种针对权威人物的心理姿态。他们或许会想象一位家长说着「把西兰花吃完」,而那个讨厌西兰花的孩子则紧咬牙关,眼中压着怒火,一边尽可能地耍着性子把东西吃下去,一边盘算着如何报复。我们从这个孩子身上想象出的那种情绪,或许就是最典型的人们心中对「反抗」的印象。
我认为,那个孩子确实拥有作为美德的反抗精神,但这种美德并非体现在耍性子或对抗权威上。外在的反抗行为,是那孩子以一种公然反对的姿态张着嘴吃饭的举动;而内在的反抗美德,则是他在这么做之前的内心活动。它是那个孩子决定不再任人摆布时精神上的自我武装。它体现在独立自主的抉择中,体现在拒绝逆来顺受的意志里。倘若这些自发的、潜意识的心理活动能被言语化,或许会是这样:「我就是我,不会由你左右」,或是「如果你逼我,我必将反抗」。但它们并未诉诸言语,因为它们并不是有意识的,而是一种条件反射般的本能。
反抗的美德,在于当你察觉到世间有不公与罪恶正在滋生时,便会本能地竭尽全力去阻止它,去扭转局面。这种美德,在于从不逆来顺受,也在于绝不允许世间的任何不公与罪恶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