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

原文:Defiance

2016 年 2 月 14 日

第三种有争议的美德是「反抗」。与其他争议性美德 一样,它也可能给你招来麻烦。请牢记反向建议等效定律。不过,倘若运用得当,「反抗」这个美德便能在一种健康、摆脱内疚感的内在动机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过去常对人讲,我做事的动力,大概有九成是靠反抗驱动的。最常听到的回应是:「哈哈,那用激将法岂不是就能轻易摆布你了?」这让我意识到,我还没能讲清楚我所说的「反抗驱动力」究竟为何物,于是索性就不再对外说出那句话了。今天,我就来试试能否把「反抗驱动力」的含义说明白。

和我谈论过「反抗」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一种针对权威人物的心理姿态。他们或许会想象,一位家长说着「把西兰花吃完」,而那个讨厌西兰花的孩子则咬牙切齿,眼中燃着怒火,一边尽可能地耍着性子把东西吃下去,一边盘算着如何报复。我们从这个孩子身上想象出的那种情绪,或许就是人们心中对「反抗」最典型的印象。

我认为,那个孩子确实拥有「反抗美德」,但这种美德并非体现在耍性子或对抗权威上。外在的反抗行为,是那孩子以一种公然反对的姿态张着嘴吃饭的举动;而内在的「反抗美德」,则是他在这么做之前的内心活动。它是那个孩子决定不再任人摆布时精神上的自我武装。它体现在独立自主的抉择中,体现在拒绝逆来顺受的意志里。倘若这些自发的、潜意识的心理活动能被言语化,或许会是这样:「我就是我,不会由你左右」,或是「如果你逼我,我必将反抗」。然而,它们并未诉诸言语,因为它们并不是有意识的,而是一种条件反射般的本能。

「反抗美德」,在于当你察觉到世间有不公与罪恶正在滋生时,便会本能地竭尽全力去阻止它,去扭转局面。这种美德,在于从不逆来顺受,也在于绝不允许世间的任何不公与罪恶滋生。

「反抗」,并不是不假思索的意气用事:一个懂得反抗的孩子,或许会为了避开严重的后果而选择静待良机。「反抗」,是指对既有常规毫不迟疑的抵制:一个懂得反抗的孩子或许会权衡利弊、静待良机,但反抗这一决心本身,是毋庸置疑、下意识的。他们纯粹是厌恶眼前的局面,因此反抗。

所谓「反抗美德」,其精髓就在于:面对世间的一切不公时,能产生那种下意识的反应。


当然,反抗什么,是一门艺术。我推荐去反抗死亡;不过,我并不推荐你对那些习惯用严厉、权威口吻命令你做事的人产生那种「反抗」反应。那些对你发号施令的人,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置之不理或暂时服从,但他们通常不值得你去反抗,除非是在某些特定情形下:你确实需要证明自己不受其支配,且此前所有你尝试更温和的提醒方式都失败了。

作为一条经验法则,我建议将「反抗」的矛头指向世事,这通常是有益的;而将矛头指向个人,则通常是有害的。

为了说明这种区别,不妨想象一下:你是 Neo,身处第一部《黑客帝国》电影剧情结束的二十年后。电影的续集从未上演;相反,你被彻底困死在矩阵之中,与外部世界的所有联系都已逐一断绝、消失。终于有一天,你对矩阵的掌控力也开始瓦解,你的非凡能力从指间溜走,正如梦境中的清醒意识一般,稍纵即逝。此刻,你孑然立于摩天大楼之巅,隔着深渊遥望对面的孪生高塔,却怎么也想不起飞翔曾是何种滋味。

你木然地立在那里,竭力想要唤回曾经的记忆,却发现它们虚无缥缈,难以捕捉。就在这时,身后有人走上了天台,他的喊声穿透了猎猎风声。

「你他妈在干什么,你这白痴?」那人吼道,「快从那儿退回来!立刻!马上!」

所谓「针对个人的反抗」,就是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压过对方一头,向他证明你不受他支配,并很可能因此做出不计后果的鲁莽行为。

而「针对世界的反抗」,则是听到这个人的喊声,并借此为契机,回忆起你曾知晓的那个真相。你会对自己说:「啊,对了,我身处矩阵之中。」你会回想起,无论周遭的人沉溺于何种幻象,这个世界的规则与习俗都无法将你主宰。你的精神会猛然聚焦。你会重新握住那份失落已久的力量,然后纵身一跃。

(当然,那些已将「反抗美德」内化于心的人,无需他人的推动就能进入这种精神状态——因为对他们而言,反抗的本质在于自身与世事的关系,而非与他人的关系,这是一种可以随时被唤醒的内在联系。)


这,就是我所说的那种「反抗」。它关乎层级跃迁,也关乎一种对自身局限的质疑精神。它还关乎一种衡量进步的技巧:不以他人为镜,而以事实为尺。

我一直在撰写一系列长文,探讨如何用另一种力量来取代以内疚感产生动机的模式。许多读者向我反馈,说我那些关于摆脱内疚感的文章似乎深受道家思想的启发。或许,两者确有共通之处。但此文所谈的「反抗」,是个例外。

「反抗」,并非是要与世界达成和解。\n它是指凝视这个世界时,内心能产生与那个反抗的孩子如出一辙的本能反应。\n它是在面对庞大到令人绝望的难题时,本能地吼出一句「去它的」,然后在无望中选择依靠自己。\n它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绝不愿「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的本性。\n它是有能力看清我们所有人都深陷其中的社会僵局,并为此感到愤怒——并非因为某个个体是邪恶的,而是因为几乎没人是邪恶的,但一切却依旧千疮百孔。

而最重要的是,它是在看清这世界的千疮百孔之后,内心迸发出的一种呐喊:「去他妈的这身凡骨俗胎,老子就是要拨乱反正!」

当那个反抗的孩子尽可能地带着怨气吃下蔬菜时,他们的脑海里从未闪过一丝一毫向父母投降的念头。耍性子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他们权衡的从来不是要不要反抗父母——充其量,他们可能仔细权衡过,是要现在就公然报复,还是以后再伺机而动。「反抗」是一种本能;至于「绝不向权威低头」这件事,是理所当然、毋庸置疑的。

「反抗美德」是指拥有如出一辙的本能反应,但其矛头并非指向某个权威人物,而是指向**崩坏世界的现状**。它的精髓在于,将「为修正这崩坏的世界而抗争」这件事,化为一种无需言说、发自本能的自觉——你或许会权衡利弊、等待时机,但是否要抗争这件事本身,却是一个无需思考的问题。

我仍不知道该如何传授「反抗」之道,但它是我个人动机系统的核心基石之一。如果你想为自己打造一套与我类似的动机系统,那么「反抗」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所以,我建议这样激励你自己,以取代内疚感:让这世间的不公,触动你内心深处的某个开关,让问题的焦点不再是你是否会屈服或绝望,而是变成**你将如何奋力将未来的航向,扭转到一条不同的路上。**将眼下的现状视为你的宿敌;将未来视为悬而待夺的奖赏。挣脱虚幻的枷锁,咬紧牙关,起而反叛。去蔑视它。

允许自己带上几分鲁莽。让自己置身于几分绝望。让反抗现状的火焰在你胸中熊熊燃起。接着,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