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死亡螺旋

原文:Affective Death Spirals

人类的推理过程中存在着种种种种种种缺陷,这些缺陷让我们高估了自己钟爱的理论对事实的解释力。化学中的燃素理论几乎可以解释任何事情,只要无须用它进行提前的预测。我们越多地用自己喜欢的理论去解释现象,这个理论就显得越真实——它难道不是已经被这许多观察所证实了吗?随着这个理论显得愈发真实,你便越有可能去质疑那些与它相冲突的证据。随着这个备受青睐的理论显得更具普适性,你就会寻求用它来做出更多的解释。

如果你身边有人相信比利时在暗中操控美国的银行体系,或者声称自己能借助一股无形的蓝色灵力找到空车位,那他们很可能就是从这样开始的。

(只要稍加留意,你便会观察到许多似乎能佐证此番理论的现象……)

轻信与确认所形成的这种正循环,其力量着实可怕,它正是科学与日常生活中诸多谬误的根源所在。

然而,与由一股强烈的正向情感所触发的“死亡螺旋”相比,前者便黯然失色——这股情感源自一个让人“爽”到不行的念头。

一套足以拯救世界的全新政治体系;一位强大、高尚且充满智慧的伟大领袖;一剂既能治好胃痛,又能根除癌症的灵丹妙药。

见鬼,何不三者兼得呢?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伟大的领袖,而一位伟大的领袖,也理应能调制出一两种灵丹妙药。

所谓的晕轮效应,指的是一旦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积极特征(例如外貌出众或体格强壮),就会倾向于认为他其它方面的特质(比如智慧或勇气)也更突出——即便这两者毫无关联,甚至荒谬绝伦

一个积极特质会强化我们对其他所有积极特质的印象?这听起来多像一个铀原子在裂变时放出中子,并引发其他铀原子也产生裂变的过程。

微弱的积极好感是亚临界的,它不会引发连锁失控。一个外貌出众的人会让人觉得更诚实,而这种诚实的印象,或许又反过来让他/她显得更有魅力;但其「等效中子倍增系数」小于1。这当然只是个比喻。这种共鸣效应起初会造成一些判断上的干扰,但随后便会自行消散。

如果对「伟大之物」具有强烈的积极情感,共振反应就会触及所有地方。一个虔诚的共产主义者,能在麦当劳的每个汉堡中看到马克思的智慧;能在每一次错失的晋升中看到现行制度的不公(并坚信在真正的工人天堂里,机会本该属于自己);能在每一次不合心意的选举中看到体制的失败;也能在每一篇「导向错误」的报纸文章中看到资本的喉舌。每当他用这个「伟大理念」去解读又一桩事件时,「伟大理念」本身就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这种感觉非常棒----这是一种正向强化----而且,唉,当一件事能让人感觉良好时,我们当然就更愿意去相信它了。

当那个「伟大之物」带来的快感强烈到足以驱使你去主动寻求新的机会,每天用它来解读世间万物,以便更深地沉醉其中时,这种积极情感的共鸣效应,就好比一间装满了捕鼠器的密室,而每个捕鼠器上都压着一个乒乓球

你可以称之为「快乐吸引子」、「过度正反馈」、「赞美锁定回路」,或者「享乐捕蝇纸」。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偏爱「情感死亡螺旋」这个说法。

下一页内容:如何抵御情感死亡螺旋。(提示:答案既不是从此拒绝欣赏任何事物,也不是将你所欣赏的事物供奉在与世隔绝的安全小天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