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h 的从众实验
Solomon Asch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展了首次实验,此后的重复实验也进展顺利,该实验揭示了现如今为人所熟知的「从众」现象。在一次典型的实验中,受试者将会看到一个如下图所示的题目:A、B、C 三条线段,哪条与 X线段等长?请在思考片刻后,确定你的答案…",
这个实验的巧妙之处在于,受试者会被要求与许多人坐在一起共同看图——这群人表面看起来是其他受试者,实际上是实验人员的助手。在实验中,其他「受试者」会挨个说 C 与 X 等长,真正的受试者则被安排在倒数第二个回答问题。身处于这种情况下,有多少人会选择说「C」呢——即为了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而不惜给出一个明显错误的答案?你认为这个比例会是多少?
在Asch实验中,有四分之三的受试者至少给出过一次「从众」回答,有三分之一的受试者选择从众的情况超过了半数。
实验后的访谈显示,虽然大部分受试者都表达了对从众答案的疑惑,但仍有部分确实认为从众答案就是正确答案。
Asch为此感到担忧:
我们社会中的从众倾向竟如此严重……该问题实在令人担忧。这揭露了我们在教育方式和价值观上存在的问题。1
Asch实验中的受试者是否不理智,这并非一个无关紧要的小问题。Robert Aumann的「Agreement定理」指出,诚实的贝叶斯主义者必然不会允许意见分歧——若双方对某一事件的概率估计拥有「共同知识」,则双方对该事件的概率估计是相同的。「Agreement定理」虽然在Asch实验后的二十多年才得到证明,但它其实只是规范和强化了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越多人相信越证明其合理。
如果你在观看上图时,确信实验中的其他人不仅与你看的是同一幅图,而且他们会诚实地表达看法,那么当有三个人都说 C 与 X 等长时,此时“仅你正确”的几率会有多大?我得说我不是个擅长视觉推理的人——我判断线段长短的能力不会超过平均水平。从个人理性层面出发,我希望我能觉察到自身所陷入的巨大认知陷阱,并且即便如此,还能在大部分时候(超过半数情况)支持多数派。
从群体理性层面出发,我认为诚实的理性主义者应该会说:「卧槽,在我看来 B 才跟 X 等长。但如果我们看向的是同一张图,且我们都在说实话的话,我没有理由相信我的判断比其他人的更明智。」最后一句话至关重要——这比直接说「我看破了其中的选择陷阱,我完全明白你们为什么选 C,但正确答案是 B」温和得多。
所以基于综上所述,这些实验中的从众受试者并非是自动被判定为非理性的。但或许正如你所料,魔鬼藏于实验结果的细节之中。Smith 和 Bond 对百余项重复实验的元分析表明:2
当参与人数达到3人时,从众率急剧上升,但当参与人数增至10–15人时,从众率则不再增长。如果人们的从众行为是理性的,那么另外15位受试者的意见显然应该比另外3位受试者的意见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引入一名异议者——只是一个持有正确答案的人,或者干脆只是一个持有与众不同的错误答案的人——从众率将一下子锐减到5–10%。如果你运用「Agreement定理」式的直觉推断出1人对3人时多数派是正确的,那么同理,在大多数情况下,2人对6人的情形你应该也深以为然。(不是绝对成立,但其他因素不变时成立)。反之,如果你曾留意到这种情况——受试者正因害怕成为一个有对立违抗障碍的局外人而感到焦虑,那你应该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有人支持你或仅仅只是反对群体时,你的焦虑也能被极大地缓解。
不出所料,当有一位异议者在场时,受试者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不从众行为其实离不开那位异议者的推动。正如有九成的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属于高出平均的前50%,但实际上只有部分如此,其余的是自视过高。人们不能意识到自己从众或出头的原因,所以很难说那是被理性驱使的行为。举个例子,假设一个具有社会化理性的人会为了避免出头而撒谎,那这样看来,(至少有部分)受试者当他们自己是场上的唯一异议者时,他们不知道自己将使用「有意策略」来应对团体的一致反对。
当在场的唯一异议者突然放弃异议转而从众时,受试者的从众率便会回升到那个没有任何异议者在场的最高点。第一个异议者,对于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这个身份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话虽如此,人们也应该坚守这个身份。
该实验在各个方面不断地提示了一个现象::全女性组(包括女性受试者和她周围的女性实验助手)相较于全男性组,有着更明显的从众行为。约二分之一的女性有超过半数的情况会做出从众行为,而男性则为三分之一。如果你偏要说一般情况下受试者是理性的,那么,显然女性太过于顺从讨喜,而男性太过于反骨讨厌,实则两者都不具有真正的理性……
内外群体操作(例如:一个生理缺陷受试者和他周围的其他生理缺陷受试者构成的群体)同样表明,在内群体中,成员们的从众率显然更高。
相较于错误更隐秘的图像,当受试者面对的是像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那种公开图像时,他们所展现出来的从众率是更低的。如果(所有)受试者所做出的社会化理性决策是为了避免出头,那这个现象就很难得到解释。
Paul Crowley提醒我要关注受试者独自(不在其他受试者面前)作答的情况,此时从众率也会下降,这同样与「Agreement定理」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