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英雄偏见
设想一下:一个全副武装的变态绑匪劫持了人质,他刚刚拒绝所有谈判,并扬言要大开杀戒。现实中,当匪徒手握人质时,好人通常不会贸然破门而入。但有时——尽管极其罕见——生活会如好莱坞电影般上演,逼得真正的好人不得不冲锋陷阵。
想象一下,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两位英雄率先冲进房间,直面恶棍。
在第一个世界里,英雄力大无穷,能掀翻汽车,鼻孔可喷射能量光束,拥有 X 射线般的听力,其皮肤不仅能弹开子弹,更能让子弹在接触瞬间化为乌有。恶棍盘踞在一所小学,劫持了二百多名儿童,他们的父母正在门外垂泪哭泣。
在另一个世界里,英雄只是一名纽约警察,人质则是恶棍从街上掳来的三名妓女。
请仔细思考这个问题:谁是更伟大的英雄?谁又更有可能拥有自己的专属漫画?
所谓的晕轮效应,就是指人们会将各种积极的品质相互关联。一个人的外貌越有吸引力,人们就越倾向于认为他同样才华横溢、善良、诚实和聪慧。
因此,漫画里那些看似强大且刀枪不入的角色,由于这些都是正面特质,似乎也天然具备了更多勇敢和英雄主义的美德。然而:
当你几乎坚不可摧时,表现得英勇无畏又能有多难呢?
—— Adam Warren,《Empowered》第 1 卷1
我不记得下面这个观点是读来的还是我自己想到的:名望,似乎尤其能与所有其他性格特质产生叠加效应。以甘地为例。他是二十世纪最无私的人,还是仅仅是最有名的无私者?甘地直面过警察的防暴棍和士兵的枪口,但他是一位名人,声望为他提供了庇护。可游行队伍里的其他人呢?他们同样面对棍棒和枪口,即使被打伤入院或中弹身亡,也绝不会登上国际新闻的头条。
当甘地获得媒体的头条、社会的声望、历史的地位,甚至成为非暴力抵抗的象征时,他所承担的风险远小于任何一位同行的游行者,他对此作何感想?当一位无名英雄走到他面前,眼中闪烁着崇拜的光芒,赞颂他的伟大时,他内心是何感受?甘地是否曾从这个角度审视过自己的世界?我不得而知,毕竟我不是 Gandhi(甘地)。
这绝非对甘地的任何批判。非暴力抵抗的重点并非炫耀勇气,若只为炫勇,坐木桶挑战尼亚加拉大瀑布会简单得多。甘地的名人身份使他或多或少——但并非完全——受到了保护,这是他无法选择的。而他的行动确实需要勇气——虽不及匿名游行者那般巨大,却也相当了不起。
我想要指出的偏见在于,甘地的「名望分」似乎在人们的感知中,被直接加在了他本就应得的「利他分」之上。当你想到非暴力,你会立刻想到甘地——而不是他游行队伍中某个匿名的抗议者。她曾直面防暴棍与枪林弹雨,被打倒在地,被送进医院,从此跛行一生,却无人记得她的姓名。
同理,哪种行为更伟大——是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二百名儿童,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三名成年人?
答案取决于你如何定义伟大。如果你必须在拯救二百名儿童和三名成年人之间抉择,那毫无疑问应选择前者。「救人一命,如救全世界」或许是句动人的豪言壮语,但在二选一的关头,它却是糟糕的道德指引。所以,如果你所说的「伟大」是指「哪个更重要?」、「哪个是更理想的结果?」或「如果必须取其一,我该如何选择?」,那么拯救二百人无疑比拯救三人更伟大。
但如果你从所彰显的美德这一层面来探讨伟大,那么一个甘愿为拯救三条生命而冒险的人,比一个只愿为拯救二百人而非三人而冒险的人,展现出了更大的勇气。
这并非是说,你可以为了彰显更多的美德,就故意选择去救三个成年人,而任由那二百名学童死去。一个为了让自己显得有德行而去冒险的人,其所彰显的美德,远不及一个为了拯救他人而去冒险的人。一个人若为了显得自己更「伟大」,而选择救三人而非二百人,那他便是自私地沉迷于自身的「伟大」,犯下了等同于道德过失杀人的罪行。
这正是「无为」式的情境之一:你无法通过刻意彰显美德来获得真正的美德。假设有两个拯救世界的方法:一个安全无虞,无需任何个人牺牲或不适;另一个则要你赌上性命,忍受极大的困苦。你不能为了成为英雄而故意选择后者。渴望看起来像英雄,本身毫无英雄气概可言。这是一种本末倒置。
真正有德行的人,是真心想要救助生命,而非刻意彰显美德。他们会不断寻求以最小的代价拯救最多的生命,而这意味着,他们所彰显的美德反而会更少。这听起来或许令人困惑,但并不矛盾。
然而,我们无法总是选择刀枪不入。当我们竭尽所能去降低风险、扩大利益之后,任何残存的英雄气概,才得以真实无暇地展现。
那位没有超能力、没有 X 射线视力、没有超凡力量、没有飞行之能,最重要的是,无法抵御子弹的警察,当他将生命置于险境时,他所彰显的美德,远比超人——那个不过是超级英雄的家伙——要伟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