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显得(并真正做到)深刻
我最近参加了一个讨论小组,那一期的主题恰好是「死亡」。这个话题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我想,在我参加过的所有硅谷午餐会中,这一次是最真诚的;大家谈论了亲人的逝去、朋友的离别,以及他们对自己死亡的思考。人们真的在认真倾听彼此。我真希望知道如何才能稳定地重现那样的交流氛围。
当时在场的人群中,我是唯一一位超人类主义者,我极其小心,避免因此而显得格格不入。(「狂热分子就是那种既不肯改变想法,也不愿转换话题的人。」我至少努力让自己具备转换话题的能力。)不出所料,人们谈论着死亡赋予生命的意义,或认为死亡其实是因祸得福。但我确实非常谨慎地解释道,超人类主义者通常对生命持积极态度,而对死亡则持否定态度。
讨论结束后,有好几个人走过来说我非常「深刻」。好吧,是的,我的确如此,但这引发了我的思考:究竟是什么让人显得深刻呢?
在讨论中,一位女士说,对死亡的思考让她待人友善,因为谁知道呢,她可能再也见不到他们了。「如果我想对某人说些好话,」她说,「我现在会立刻说出来,而不是等待。」
「这真是个美好的想法,」我说,「而且如果将来某一天,你无需再面临死亡的威胁,我仍希望你会继续这样做——」
后来,这位女士便是那些称我深刻的人之一。
在讨论的另一个时刻,一位男士谈到了死亡的某种好处,具体是什么我记不清了。我说:「你知道,由于人性使然,如果人们每周都被棒球棍砸头,他们很快就会想出各种理由来证明被棒球棍打头是件好事。但如果你问一个从未被棒球棍砸过头的人,问他们想不想被砸,他们肯定会说不想。我觉得,如果你找一个永生不死的人,问他们是否愿意为了这种好处而去死,他们也一定会说不想。」
后来,这位男士也称我思想深刻。
相关性并不等同于因果性。也许我那天只是碰巧说话声音比较低沉,所以听起来显得睿智。
但我猜测,我之所以给人「深刻」的感觉,是因为我以一种合理的、即时的方式,自洽地挑战了人们头脑中关于「深刻智慧」的缓存模式。
人们对「深刻智慧」有着一种刻板印象。比如谈到死亡,大脑便自动补全模式:「死亡赋予生命意义。」人人都知道这种标准的「大智慧」式的回答,因此它便有了类似「掌声提示光」的性质。如果你说出这句话,人们可能会点头附和,因为他们的大脑补全了这个模式,知道自己此时该点头了。他们甚至可能会说:「多么深刻的见解啊!」——或许是希望自己也能因此显得深刻。但他们既不会对此感到惊讶,也不会听到任何跳出思维定式的见解,更不会听到任何他们自己想不到的东西。这或许可以称之为对智慧的信仰——某些想法被贴上了「深刻且睿智」的标签,它是「深刻智慧」的标准化流程,但它本身并不包含任何有实际意义的见解。
那些试图显得深刻且智慧的人,最终往往会显得假大空,仿佛只是在鹦鹉学舌,因为他们的目标只是让自己看起来深刻,而不是去真正地优化自己。
那么,在我显得深刻的这个过程中,我究竟需要进行多少思考呢?人脑的运行速度只有 100 赫兹,而我能做到即时回应,所以大部分「工作」肯定是提前准备好的。我认为需要实时付出努力的部分,是选择一个仅需一步推断就能理解的回答,然后用最有冲击力的方式表达出来。
从哲学层面来看,我的「工作」都早已完成。比方说补全这种思考模式:某种既有状况 X 之所以合理,是因为它带来了益处 Y。驳论的思路可以是:「这是自然主义谬误吗?」/「这是现状偏见吗?」/「我们能否在没有 X 的情况下获得 Y?」/「如果我们之前从未听说过 X,我们会为了获得 Y 而主动接受 X 吗?」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运用这些思维模式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毕竟,如果大脑要正常运作,人类大部分的思维活动都必须是查询脑海中缓存好的答案。
而且,我早已认同并深入研究了超人类主义这套成熟的哲学体系。超人类主义对死亡也有其现成的「固有观念」。对于死亡,它自动补全的思考模式是:「死亡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悲剧,人们只是在强行合理化这种悲剧。」这是一种非标准的现成观点,是我的听众们所不熟悉的。我多次运用这种模式,并且由于它们都源于超人类主义的哲学体系,它们都明显地展现出内在的一致性。这使得我既显得新颖独到,又显得条理清晰。
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东方哲学在西方人眼中显得深刻的原因之一——它也有关于「深刻智慧」的一套非标准又自成体系的「现存观念」。同样地,在日本的虚构作品中,有时会看到基督徒被描绘成深刻智慧和/或神奇奥秘的化身。(当然,有时也并非如此。)
如果我记得没错,有一位经济学家曾经说过,普罗大众对标准经济学的了解是如此匮乏,以至于当他应邀上电视时,他只需复述一遍经济学入门课程(Econ 101)的内容,就能听起来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原创思想家了。
同样关键的一点是,我的听众能够立刻看出我的回答是有道理的。他们可能同意或许不同意我的想法,但对他们而言,这不是完全听不懂的胡话。我认识一些超人类主义者,他们之所以显得不够深刻,是因为他们没能察觉听众尚不了解哪些知识。如果你想让自己听起来深刻,你所说的任何内容,都不能超出听众现有认知太远——最多一步推断的距离。现实就是如此。
要想显得深刻,不妨去研究一些非主流的哲学思想。去寻找那些能让你有机会展现深刻见解的讨论话题。提前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这样你就能集中精力把观点解释清楚。最重要的是,要练习将自己的表达控制在「一步推断」的范围之内。
要想真正做到深刻,就要针对那些所谓「睿智的」、重要的或充满情感张力的话题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思考不等于仅仅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答案。它意味着亲自去观察和理解,而不是任由你的大脑自动补全既定的模式。如果你能不满足于第一个想到的答案,并且勇于摒弃那些让你隐约觉得不太满意的回答,久而久之,你的思想便会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它们源于你自身的思考,而不再是对他人结论的零散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