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内疚感操控人生

原文:Don't steer with guilt

2015 年 7 月 12 日

我已详尽探讨了如何转移或消除内疚感。但我尚未触及的,是内疚感本身。

那么,我们来谈谈内疚感吧。

内疚感是那种通过发生来发挥作用的奇特工具之一。你将内疚感设置在你所不愿其发生的可能性分支上,然后,倘若一切顺利,那些未来便不会降临。内疚感本应用以引导未来走向无疚之境;它绝不应在现实中真正发生。

内疚感的作用机制与威胁如出一辙:设想某位部落成员预先宣称,若有人偷窃其食物,便会打断窃贼的腿。倘若此预设的威慑有效,那么它就永远无需付诸实施:暴力本身是危险的行当,这位部落成员更希望自己永远不必真的去打断谁的腿。威胁,是这位部落成员施加于其所不乐见之可能性上的一种手段,旨在确保那些可能性永不成为现实。

相比之下,设想另一位部落成员,他威胁要打断任何胆敢对他投以异样眼光之人的腿:他可能会发现自己日日都在试图诉诸暴力,这至少会让他的生活苦不堪言。在此情形下,我会认为他使用威胁的方式极为拙劣。我会说,倘若你发现自己频频将威胁付诸行动,那么你着实需要思量一下,你的威胁是否真能如你所愿地引导未来。

内疚感亦是同理:倘若你发现自己常被内疚感所困扰,那么你便是在错误地使用内疚感。

内疚感唯有在你以一种使其发生的方式运用它时,方能奏效。

内疚感一旦被触发,代价便十分高昂。它一旦激活,通常会极大地削弱人的动力,且极易引发失败的恶性循环或抑郁的泥沼。

据我观察,那些受内疚感驱使的人们,其行事方式往往是狂热地工作,试图以此逃避内疚感的鞭笞。这种方式在奏效时或许有效,可一旦开始失灵,失败便常会急转直下,演变成一场彻底的失败螺旋(你因未能工作而内疚,这让你感觉糟糕,从而难以投入工作,继而更加内疚,感觉更差,工作愈发艰难……)。因此,内疚感驱动模式往往导致一种「盛极而衰」式的生产力/抑郁周期,据我所知,这使得人们对自己感觉极差,并且远不如在能保持稳定节奏时那般高效。

或许有人会辩称,高峰期的辉煌值得低谷期的消沉,高产出值得抑郁的代价。在我看来,这纯属谬论(对此我有些切身体会):那种因恐惧内疚而催生的疯狂生产力,似乎并不比源于内在动力的生产力更有效(甚至往往更低效),而这还尚未计入周期性失败螺旋所造成的损失。依我之见,内在动机的效用就是更胜一筹。

(在我能助你摆脱内疚感之前,这是你必须接受的一点:倘若你自身并不想摆脱,那么消除内疚感将会困难得多。)


内疚感一旦被激活,代价便极为高昂,因此,倘若它频繁被激活,那便是你将其置于了错误的可能性分支上。

你或许会抗议:「可是在那些不尽如人意的现实分支中,我究竟该些什么呢?我总得想个办法,阻止自己为了短期满足而牺牲长期利益吧。」倘若你发现自己经常沉迷于观看 Netflix 剧集,而你又希望自己不要如此,那么每当你这样做的时候,难道不应该感到内疚吗?

不!倘若某种状况频繁发生,那么内疚感便非适宜的工具!倘若你某天绑架了婴儿或殴打了流浪汉,你尽可以感到内疚,并且在这些情况下,你可以判断内疚感是奏效的,因为你从不做那些事。但是,倘若你反复陷入某种自己不乐见的境地,那么内疚感就绝非应手之选。那并非它发挥作用的领域。

倘若你想弄明白如何避免某种反复出现的状况,那么另有一种工具是恰当的,它在指引未来走向更佳境地方面远为有效:科学!

倘若你想弄明白如何避免某种反复出现的状况,那么另有一种工具是恰当的,它在指引未来走向更佳境地方面远为有效:科学!

然后,请像对待一场实验那样处理它!写下你的假设。尝试用多种不同方法来修正你的这些「小毛病」。失败时进行复盘。倘若你尝试了一种修正方法后,发现自己又一次沉迷了,切勿对自己施加沉重的内疚感!那依然于事无补。相反,应该说:「啊哈!原来那种修正尝试并未奏效。我能否找出其中的原因呢?」从你的清单上划掉一两个假设。完善你的模型。拓展你的假设空间。收集更多数据。

用科学的方法来应对它。

不要哀叹单次的失败。那是有限任务思维模式。相反,要承认你希望对自身行为做出无数的调整,其中一些比另一些更重要,一些比另一些代价更高,并且它们都需要时间来修正。正视眼前这条永无止境的自我提升之流,将其汇入你正在优化的所有其他洪流之中,然后尽你所能地快速驾驭它们。

切勿因做了某件令你后悔之事便感觉糟糕透顶!那并非引导未来的良策。相反,当你做了某件令你后悔之事时,应找出导致此事的行为模式,并将解决那个模式列入你的待办事项。然后,权衡你因此而损失的时间与改变该模式所需的时间,再将其与那些争夺你注意力的其他优先事项进行比较,最后,去做那些需要做的事情。

有时,你会选择忽略某种失败模式。或许这些失败的代价相对较小,而该模式又难以改变,修正它根本不值得你投入精力。在此情况下,当失败发生时,无需感到内疚:这些失败是你为未曾花时间修正它们所付出的代价。你无法瞬间切换到一种全新的行为模式,因此,倘若你缺乏改变模式的时间,那么偶尔的失败便是合情合理的代价。相信自己,一旦代价过高,你便会着手修正;相信自己,明白投资自身至关重要;倘若修正该模式依然未列于你待办事项的首位,那么便不必为单次的失败而忧虑。你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

另一些时候,你会决定某个模式亟待改变。每日五分钟的投入,一年便是三十小时,投资自身将带来丰厚回报。在此情况下,请像对待一个科研项目那样去处理这个失败模式。每一次新的个体性失败,都是关于「何事行不通」的数据点。每一次成功避免的失败,则是关于「何事可行」的数据点。每当你遭遇新的失败便对自己施加沉重的内疚感,实属荒谬——修正这个模式本就是一场科学实验,而单次的成功或失败,不过是你的数据点而已。

大多数人将单次的失败视为一个信号,提醒自己该感到糟糕了。而我认为,将单次的失败视为一个调整策略的机会,要有效得多。

以我的经验观之,这便是直面内疚的疗法:不要将单次的失败视为重负;要将改变模式视为一场科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