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暗示:你能做你想做之事
原文:Self-signaling the ability to do what you want
2015 年 10 月 26 日
1
在大学时,我常发现自己的食物比需要吃的稍微多了一点。要么下厨做太多,要么点餐份量偏大,诸如此类。
我相信你们许多人都有那种感受:碗里还剩四口饭,心想着再吃一口就好,却又觉得剩下三口太少,不值得把它们留到之后再吃。
(这时,你要么用强大的意志力克制自己,省下这口饭;或是再吃一口,发现所剩无几,索性一吃到底,把自己吃撑。)
这简直就是沉没成本谬误的一个典型案例,「我不能不吃,因为我已经付过钱了」的想法,全然忽视了成本已经无法挽回的事实。在这种情境下,唯一的考量应该是:吃掉剩下的食物是否比直接丢弃更好。你花出去的钱,不管你现在怎么选都已是过去式,不应再影响你的决定。
身为经济学学生,我太懂沉没成本谬误了。然而,多吃的食物似乎并没有真的沉没:毕竟,它仍能给我提供更多卡路里。即使这会让我撑饱一两小时,它也可以让我后面几餐吃的更少(从而更省钱)。
或者至少,像这样的内心独白可以争取足够时间,分散我的注意力,好让我的手能够不停把食物塞进嘴里。
而对此的反驳可能是这样的:
首先,如果我现在就把这些卡路里全部摄入,其中很多都将是被浪费或有害的;其次,晚餐的花费更多取决于有什么可吃,而不是我有多饿;第三,即便晚餐花费有所减少,可能也只便宜一美元,用几小时肚子的不适感来交换根本得不偿失。
但等到那时,一切为时已晚;食物被一扫而空,而我也撑的不行了。
2
这种形式的失败通常可以用「那就别那么做」来纠正,在这个例子中就意味着强迫自己停止进食。我不喜欢这种方案,因为它需要运用意志力,而一般来说,任何依赖意志力的方案都是权宜之计,而非真正解法。我更喜欢那种能让我心口如一的方案,这包括了编造各种理由,以便趁自己不注意时能把更多食物塞进嘴里。
(只有当一个问题能被自动解决,无需刻意关注或意志力介入时,它才算真正解决了。)
我的解决方案是:无论最后剩下多少,都坚决承诺把任何吃剩的食物打包保存。剩下两口?去他的,给我一个打包盒。
当我做出这个承诺,并实际执行一两次,来向自己证明我是铁了心来真的,这就产生了颇为有趣的成效。
首先,它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好处:我不再把自己撑得太饱,并且冰箱里偶尔也会出现三口分量的零食。
但更重要的是,可信地(向我自己)承诺:即使太晚,我也会做正确的事情。这让我更容易自动做出正确的选择。
粗略来说,我向内心担心食物之后不够吃了的那部分发出信号。我告诉它,无需为了把食物存起来而干扰我,因为我真会听它的做。我表态自己站在它这边 ,坚决愿意保存食物(即使只有一两口),为此可以无视社会规范或服务员困惑的眼神。
而反过来,这也让我内心那部分站到了我这边。这种无论食物还剩多少都愿意(并实际能够)保存下来的做法,彻底消除了我在接近饱腹时继续进食的动力。从而,这使我能够真正审视剩下的食物,并且凭借随之增长的经验(关于哪些少量食物更适合留到之后再吃),决定是否将其保存下来。
如今,我愿意打包带走的门槛分量已经相当低,但我同样也不介意将食物丢弃(如果我赶时间或食物不好保存)。而且,我不再有那种试图长时间分散自己注意力,去做一件我其实不认可的事情的感觉了。
3
我有时看到人们陷入这种失败模式:他们试图用意志力去完成某件事(比如只吃半个三明治,另一半留着以后吃),结果却稍有偏差(比如咬了一口要留着的另一半)。到这时,他们就会彻底忽视内心建议自我克制的部分(比如索性把整个三明治第二半都吃完,因而把自己吃撑了)。
我把这种失败模式称为「放弃式失败」。在我看来,这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自我暗示的失败有关:一旦最初的目标未能实现,目标本身就被彻底否定和抛弃了,转而沉溺于完全的放纵。
我所描述的这种技巧——自我暗示,即使看起来太晚也能做正确的事情——可以普适地解决这种失败模式。
在咬了几口另一半三明治后,人们可能会觉得再保存它有些奇怪,但如果你真这样做了几次,那就使你更容易相信自己确实能够做到。故事会从「好吧,我想我不会保存这另一半三明治了」转变为「我只是刚才太饿又吃了几口,但现在我会保存剩下的」。
事实证明,即使错过了最初的目标,你也能做正确的事情!只要向自己承诺,无论多晚,你都会允许自己做正确的事情。
4
当你做出并履行承诺,即使在「太迟了」或「已经不值得了」之后,也去做你想做的事情时,会产生某种程度的自我信任。对我而言,这意味着一种自我忠诚:我愿意忍受服务员投来异样的目光,只为打包少量食物,因为比起社会规范,我更忠于内心深处对食物的占有欲。
(我预计在达到一定自信阈值以后,想做到这点会容易得多,以至于别人会说你只是「古怪」而不是「怪胎」。你的具体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不要以此为借口;我仍然强烈鼓励你向自己证明,即使在「为时已晚」之后,你依然能做正确的事情。)
我发现自我暗示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向自己发出信号,表明我愿意并且能够做我想做的事情,无论它看起来多么徒劳;我愿意尽可能接近目标,即使我已经错过了它。这从最开始就预防了我产生「放弃式失败」的冲动。
5
这个技巧是某个更普适的思维模式的一方面。这个思维模式就是「忠于自我」,我发现它非常有用,下周我会来更多谈谈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