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可以」的时机

原文:Where coulds go

2015 年 8 月 17 日

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自己「本可以」通过打响指来治好阿兹海默症,所以他们并不会因为做不到这一点而感到糟糕透顶。

相比之下,那些无法克制暴饮暴食的人,或没能把玩《文明》的时间控制在合理限度内的人,却强烈地感到自己「本可以」克制,并因此为自己的决定感到糟糕透顶。

正如我上周文章所说,大多数人对「本可以」的认知是有偏差的。

意志力是个稀缺品。有时,你凭意志就能挣脱心理困境,但仅是偶尔;更多时候,单凭意志力远远不够。用「下次我逼自己更紧些」的说辞,来避免熬夜玩《文明》的计划注定落空。如果上次它没有奏效,那么下次它也大概率不会奏效。意志力只是应急之策,并非治本之道

我认为,大多数人对「本可以」的认知之所以有偏差,是因为他们把行动节点放错了地方。他们认为「决定」应该发生于《文明》的第 347 回合,在他们决定再玩一局的那一刻(以及从午夜到凌晨 4 点之间的每一个回合)。

但那并非决定真正发生的地方。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去改变行为,那么你早已错过了真正的决策节点。

真正的决定发生在最开始——当你决定**是否要玩《文明》**的那一刻。

比如说,在你的社交圈里,有位熟人时常让你恼火,每隔一阵子,你就会对他情绪爆发,陷入一场激烈的争吵。你明知自己不该对他大吼大叫,也努力避免让自己恼火。每当他开始惹恼你时,你都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但这几乎从未奏效(无论你下多大决心下次要更用力地强迫自己)。这种情况下,我建议你,不要再试图在怒火中烧时强迫自己克制,而是开始留意在你情绪爆发前 5 分钟发生了什么。这才是真正的决定。真正的决定不在于你是否情绪爆发的那一刻,而在于你是否在 5 分钟前就脱离了那个处境。

真正的决定,往往发生在那些令人事后自责的决定前的几分钟。当你不得不调用意志力时,你已经错过了决策节点。(事实上,我之前曾建议过,要向自己承诺你永远不要通过意志力脱离困境——当你清楚地知道,一旦陷入需要靠意志力才能脱身的境地时,你是无法自救的,这反而会让你在真正的决策节点来临时敏锐地察觉到它。)

如果你发现自己陷入了某种不喜欢的行为模式,我建议你假装自己丝毫没有意志力。想象一下,你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一旦开始做某件会让你上瘾的事,你就不可能强迫自己停下来。在那样的世界里,你会如何行动?

去寻找你希望采取不同行动之前的触发因素。在此之前 1 小时发生了什么?5 分钟前发生了什么?在你未能知行合一的 60 秒前发生了什么?

才是真正的决定所在。


大多数人对「本可以」的认知是有偏差的。他们对待自己的方式,就好像他们真的「本可以」在开始刷剧后,于某个合理的时间点停下来。他们将自己置于一个诱惑重重、违背自己清醒判断的境地,然后在屈服之后又严厉地苛责自己。

相比之下,我从不认为自己「本可以」在读一本好书的中途停下来。因此,当我真的沉迷其中时,我并不会觉得糟糕透顶。相反,我会说,「啊,我明白了,我一读起好书就会无法自拔;我会把『读一本好书』看作一个无法分割的原子行为,它会花费 5 到 20 个小时,这期间不存在任何决策节点。」当别人在为完不成一项不可能的任务(「读到一半停下来,回去干正事」)而苛责自己时,我却在了解自己的能力边界,并知道自己真正的行动节点究竟在哪里。

我们人类并不拥有所有的决策节点。有时,我们无法停下狂读一本好书,这和我们无法弹个响指就治愈阿尔茨海默病并无本质区别。有时,成瘾会占据上风;有时,本能会占据上风;还有些时候,是原始的暴怒占据了上风。在那些时刻,我们无法做出决策。在我们人生的每个节点,我们并非总是那个主宰者。我们常常缺乏足够的意志力去压倒我们的冲动、本能和习惯。

无论如何,目标是赢。

我们清醒的判断力并非我们行动的绝对仲裁者,很多时候,理智的声音几乎无力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还不是神。我们仍是猴子,仍是神经网络。

与其为注定无法做到的事而苛责自己,我建议不如开始试验,识别真正有效的行动节点。

去寻找那些能让你在决策变得艰难就知行合一的决定。学会识别大脑真正回应你意志的时刻。那些才是真正的决策节点,也只有从那里开始,你才能着手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