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工作并非美德

原文:Working yourself ragged is not a virtue

2015 年 6 月 21 日

让我们回到「超越内疚」系列。以下是我们迄今为止所探讨内容的简要回顾:

第一部分探讨了如何超越茫然的内疚感:如果有人因为感觉自己生命中碌碌无为而隐约感到内疚,那么我能给出的最佳建议就是——开始做点什么。找到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 找出世事不尽如人意之处,并决心去改变它。一旦内疚感源于在某一特定任务上的失败,那么我们就可以着手解决了。

第二部分则阐述了如何拒绝将你的道德冲动视为理所当然的义务。警惕「应该」这个词,它往往试图将一种义务强加于你。我建议拒绝仅仅因为你「应该」就去做任何事:如果这样做能让你感到解脱,那么这些所谓的义务就是虚假的。如果这样做反而引发了你对某些重要之事无法完成的恐惧,那么就去找出这份忧虑的根源,并因为你真心希望看到任务完成而去做,而不是因为你「应该」去做。

然而,拥有想要改变世界的目标并且摆脱了虚假义务的束缚,这些还远远不足以超越内疚感这一动机。事实上,我认为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所感受到的内疚,源于一个不同的因素:它源于人们真诚地决定了某件事 X 是他们想要做的,随后却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没有去做 X

也许他们明知再看一集电视剧会导致自己熬夜太晚,明天上课时无精打采;他们也明知课程费用昂贵,父母会因此大失所望;他们也决定了最好的做法是停止刷剧、早点休息——然而,他们却发现自己还是不由自主地看起了下一集。

这类内疚感最令人意志消沉,因此,它或许也是最具破坏力的内疚类型之一。要应对它,需要用到相当多不同的方法。今天,我将介绍其中一种。

(如果你还没读过《拼尽全力去「敷衍」》一文,建议你现在就去阅读:我写下它是作为这一想法的直接前导,在我意识到实际上我需要先完成前面大约七篇左右的相关文章作为铺垫之后。)


我过去当职业程序员的时候,经常见到一种典型的失败模式:我的某位同事负责一个项目,该项目几近完成,却又总差那么一点。通常是在周五下午,几周后就有一个重要的截止日期,所有事情看似勉强过得去,但进度已经略微滞后。一些棘手的错误亟待修复,一些欠妥的决策需要重构。这时,我的同事总会不可避免地想:只要这个周五拼命加把劲,就能完成这项重大的重构;一旦重构完成,周就能搞定所有错误;再到下下周初,一切就能重回正轨。

(我们都清楚这种故事的结局。)

毫无疑问,这类同事总是压力山大,并且雷打不动地工作到深夜。

我猜测,大多数有这类行为的人都是受内疚感驱使。他们往往是那种如果在自己彻底筋疲力尽之前停下工作,就会感到内疚的人。有时,即使他们已经疲惫不堪,只要工作还没做完,他们仍然会为停下来而感到内疚。就好像他们内心深处认为,如果在身体被迫垮掉之前就停止工作,而工作还没做完,那他们就是「坏」的。

这种行为可能源于一系列的错误认知。首先,在我看来,这类程序员通常是在追求一个虚无的目标。他们已经屈服于「唯努力论」的宣传;他们混淆了质量底线与个人偏好曲线。我有时真想在某个周末的深夜,抓住他们的双肩,直视他们的眼睛,问他们究竟在为什么而战——难道就是为了这个吗?找到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

但我也在那些热爱自己的工作、坚信其重要性的人们身上看到这种失败模式。然而,他们依然在一种「拼命工作—疲惫恢复」的循环中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仿佛这是让他们项目成功的最佳途径。

这些人似乎遵循着一种只要还能工作就竭尽全力的冲动,或许是源于一种信念:在尚能继续工作时停下来是不道德的。

这是一个错误。目标并非最大化你今天完成的工作量,而是最大化你长期的整体产出效率。

那些在尚能继续时停下工作便会感到内疚的人,似乎正试图最大化其当前的「速度」:他们感到必须立刻、尽可能多地产出,否则就会因未能做到而内疚。但真正的目标是最大化总的「行程」——即最大化你在长期内能完成的重要工作的总量。


(当尘埃落定,大自然做出最终裁决之时,衡量你的标准并非你曾有多少时刻竭尽全力,而是你真正成就了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将如此。)


被内疚和羞耻感驱使的人们,常常因为放慢脚步而感到糟糕。这就好比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开始一场马拉松,然后在力不从心、不得不减速时感到难过一样,毫无益处。

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并非美德。你不会因为付出努力而获得额外加分。事实上,你反而会因为徒劳的努力而失去分数:努力本身是有成本的,只应在能换取更好结果时才付出。目标不是看起来在努力工作,目标是改善世界。有时你确实需要挑战极限,但在那之前,请认清代价、权衡利弊,并始终着眼于你的长远目标。

我们还不是神明,我们仍是凡人。切记关注你前方的路程有多远,也要切记关照好你自己。

生而为人,常有挫败。人之躯体,并非如我们所愿那般高效;若长时间以极限状态运转,便会导致压力、慢性疲劳、职业倦怠和心理创伤。想通了这一点,一个人若因在耗尽所有储备前停下脚步而苛责自己,岂不显得有些糊涂?

请允许我明确一点:我并非是说,因为掌握节奏很重要,所以你要限制自己每周只工作 40 小时。我只是强调,掌握节奏本身至关重要。尽你所能去做,但不要让自己持续受损。我们还不是神明,我们依然脆弱。如果你有急事待办,那就竭尽所能——但应是竭尽所能地在一段较长时间内持续努力,而非在某个瞬间拼尽全力。

我也不是说「一旦工作感觉吃力就停下来」。锻炼时,分清肌肉酸痛与拉伤的区别、挑战自我与伤害自我的区别至关重要,这在心理层面同样适用。长时间保持专注和高效工作的能力,与任何其他技能一样,是可以训练的。(关于这一点后续会详谈,但先小小剧透一下:「因未达预期努力程度而深感内疚」并非训练此项技能的最佳途径。)

挑战你的极限!有些事情值得为之奋斗!但在你这样做的时候,要认识到完成一场马拉松,靠的并非冲刺跑完 42 公里。

在任何特定时刻,做得比你能力所及要少,这并不可耻。我遇到的大多数受内疚感驱使的人,若能少操心自己眼下是否足够快,而多思考自己日复一日的工作量从长远来看是否理想(将心理承受能力也纳入考量),情况会好很多。你不会因为把身心推向极限而获得加分,你能从尽可能明智地运用自身资源中获得丰硕的成果。这通常意味着,每天在倒下之前就适时停歇,同时稳步提升你的各项能力。

从今天开始,请好好对待自己;这样做是实现长期高效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