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为某些事而奋斗
原文:You're allowed to fight for something
2015 年 5 月 3 日
我想处理的第一种内疚是倦怠型内疚,即一个人连续玩了十二小时电子游戏后可能产生的那种模糊感觉,一种觉得自己本应做点别的事情的负罪感。在我身边的朋友圈里,许多人并未受此困扰,因为我圈子里的不少人是有效利他主义者(EA),当他们认为自己未能善用时间时,会产生一种非常尖锐而具体的内疚感。具体的内疚感往往与倦怠型内疚一样糟糕,甚至更甚,但在我探讨具体的内疚感之前,需要先直面倦怠型内疚。
在我看来,倦怠型内疚通常源于无所事事。对于那些真正无所事事的人,我不太确定该如何消除他们的这种内疚感。但如果他们能将内疚感转移到「未能做成某件具体的事」上,那么我有一些或许能帮上忙的工具。
提醒:在本文中,我将鼓励那些有倦怠型内疚感的人去寻找值得关心的事情,并将他们的内疚感从一种无所事事的模糊状态,转变为一种因未能做成某件具体事情而产生的具体感受。如果你已经承受着强烈的具体内疚感,可以考虑跳过本文。
邮票收藏家寓言所传达的信息是:你可以关心这个世界上的事物。 引导现实走向你头脑中产生更多快乐化学物质的未来,与引导现实走向你头脑之外存在更多快乐人类的未来,这两者之间并无本质区别。你的决策过程是由你两耳之间的那团组织执行的,但它构建了一幅描绘整个宇宙的地图,你可以(依据地图)采取行动,去追求你所期望的任何目标。
你眼中所见唯有地图,但你行走其上的却是真实的大地。
许多人会告诉你,人类永远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们会搬出诸如「显示性偏好」之类的说法,声称无论人们做什么,都是因为他们自己想要那么做。但问题在于:
如果你用「想要」这个词来指代「人类实际所做的一切」,那么我就需要新的词汇来区分「我为个人享受而做的事」(观星、学物理、搞小发明、嬉戏玩乐)和「我为我在乎的他人而做的事」(尝试降低生存风险、慈善捐赠、社区服务)。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类别,其主观感受也大相径庭,我需要词语来区分它们。
如果一个词可以描述一切,那它就无法区分任何事物,因而毫无用处。如果你用「想要」来指代「人们所做的一切」,那么这个词就无法用来讨论行动本身。为了让「想要」能够指向人类出于各种目的试图实现的目标,它必须适用于某些目标,而不适用于另一些目标。
我乐于拆分「想要」这个词,因为它是一个含义相当繁杂的词。有时我用它来区分「观星/嬉戏」类和「慈善/利他」类行为,有时则用它来区分「我反思后认可去做的事」(例如学习某个有趣的话题)和「我反思后不认可去做的事」(例如通过刷无聊网页来拖延)——这是另一种我发现很有用的划分「我所做之事」的方式。
区分不同类别的事物,正是词语存在的意义。如果说有什么需要改变的话,那就是我们需要让「想要」这个词的含义更具体,而非更模糊。
虚无主义者可能会告诉你,一切都无所谓,利他主义根本不存在,人们只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些都是导致倦怠型内疚的陷阱。它们让人半信半疑地接受一切皆无意义,但内心未能被蒙蔽的另一半,则继续渴望着某种更深层的东西。
所以,如果你正经历虚无主义,并伴随着一种模糊的不适感或内疚感,不妨花点时间提醒自己:你确实有可能出于非自私的理由,去关心自身之外的事物。
过去,我常常惊讶于,竟有如此多的人强烈抗拒「自己内心深处可能并非真正自私」的想法。我见过一些人做出匪夷所思的扭曲解释,试图说服自己他们关心他人的能力实际上完全是自私的。(因为,你看,重复博弈理论说了,在重复博弈中与人为善是有利的!)这些人似乎从根本原则上就抵触自己可能拥有无私价值观的想法,并持续地、费力地为自己的利他行为寻找自私的解释。
别误会,自私本身没什么错。然而,真正的自私并不会导致倦怠型内疚。如果你认为自己必然是自私的,同时又对生活感到隐约的内疚,那么,或许你真正在乎的,是你头脑之外发生的事情。
如果你对此表示怀疑,这里有一个小小的思想实验:
想象你独自生活在森林里,几年前「不道德心理学家独裁政权」上台时,你便抛弃了文明社会。
你唯一的伴侣是你的狗,它已经十二岁了,是你从小养大的。(如果你现在或曾经养过宠物,请用你的宠物来代替。)
你知道人类已经掌握了相当厉害的感知改造技术(这也是那个独裁政权得以掌权的部分原因)。
一天,一位心理学家找到你,提出了一个交易。他们想把你的狗带到后院枪毙。如果你同意,他们会清理现场,抹去你关于这次对话的记忆,然后改造你的感知,让你所感知到的一切与「狗没有被杀」的情况完全一致。(别担心,他们还会派人跟踪你,并改造其他可能看到狗的人的感知,让他们也看到狗,这样你就不会显得精神失常。而且他们会把这个事实也从你头脑中抹去,所以你不用担心被跟踪。)
作为回报,他们会给你一美元。
假设你确实会相信并感知到与狗未被杀时完全相同的事物,并且还能为这点麻烦额外得到一美元,你会接受这个提议吗?
大多数人会拒绝。你完全有权利拒绝!你完全有权利拒绝任何数量的虚假愉悦体验,以避免糟糕的现实后果。你完全有权利在乎你的信念是否真正与现实挂钩。你完全有权利关心你自身之外的事物!
我的一位朋友,在类似的思想实验中探寻一番后,说道:「哈。好吧,所以我肯定在乎我自己体验愉悦,而且我似乎也在乎其他人真实地存在并体验愉悦,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
她似乎对自己注意到她在乎他人感到惊讶和困惑,仿佛这个事实本身需要一个解释。
**你不需要理由。**你可以就只是关心自身之外的事物。
如果你有倦怠型内疚感,如果感觉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如果觉得应该用时间去做些别的事情,那么就去审视这种感觉,弄清楚到底缺少了什么。
或许可以先大声说出来:「我可以关心世界是怎样的」,以及「我希望世界不同于它现在的样子」,看看这是否能让你有所触动。然后,倾听那种低语着「生活不该仅止于此」的倦怠感,以全新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问问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问题。问问自己,你希望看到哪些改变。
这个世界完美吗?不完美?那如果赋予你全能力量,你会改变什么?你想获得权力、名望还是财富?你想减少不平等吗?你想让人们更容易建立连接吗?你想减少孤独与绝望吗?你想终结疾病与痛苦吗?你想斩杀 Moloch——那个失控文明的化身,它将人类嚼碎,强迫他们为了生存从事有辱人格的工作,把他们扭曲成昔日自我的苦涩躯壳?
不要只寻找那些听起来不错的想法。去寻找那些深深打动你的、能改变世界的想法,那些一想到就能让你内心有所触动的想法。去寻找世界破碎不堪、亟待修复之处。去寻找这个世界上那些不可接受的事物。去拒斥那所谓的自然秩序。
这不必是一种宏伟远大的渴望。也许你想要的只是更多的个人利益。也许你会发现,有一个特定的人你想要去拯救,一个你想帮助其摆脱地狱般困境的人。又或者,你最终决定要拯救这该死的世界。我不知道。但如果你想摆脱倦怠型内疚,第一步就是找到为之奋斗的目标。
而第零步是相信你能行。
许多人似乎戴着眼罩:世界如此之大而自身如此渺小,他们只是在勉强糊口,或靠着与抱负似乎不太相关的技能勉强度日,他们没有时间、能力或精力去让事情变得更好。于是他们尽量不去想这些,然后就忘记了自己被允许去期望未来应有的样子,被允许拥有自己想要实现的具体愿景。
他们忘记了自己被允许去深切渴望一个不同于现在的未来。
找到为之奋斗的目标并不会消除倦怠型内疚。事实上,效果可能恰恰相反:它可能会将倦怠型内疚提炼成更具体的东西——一种为当下未能让世界变得更好而产生的内疚感。它可能会让你因为有如此多你没有直面、甚至无法直面的错误与丑恶而感到内疚。但这没关系:这个练习的目标并非消除倦怠型内疚,而是要转化它。具体的内疚感虽然更痛苦,却更容易被内在动力所取代。
倦怠型内疚是因无所事事而产生的内疚。要消除它,我们必须先将其转变为因未能做成某件具体的事而产生的内疚。
如果你不再因为感觉「生活不该仅止于此」而在刷完 Netflix 后感到模糊的内疚,而是因为本可以去追求某个具体的目标却没做而感到具体的内疚,那么,我们就取得了进展。后一种内疚,虽然往往痛苦得多,却更容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