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的巨大益处——只是和你想的不一样
原文: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yields few academic benefits — but still has lifelong effects | Vox
学前教育在学业上的提振效果会在几年后消退。但出人意料的是,它依然能带来终身的影响。
作者:Kelsey Piper
发布于 2018 年 10 月 16 日,晚上 9:00(GMT+8)
在学前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存在一个看似诡异的悖论。一方面,大量研究表明,在 3、4 岁时接受了强化教育的孩子,在学术能力上并不会真正领先。等他们上到幼儿园,大部分优势已不复存在;而到了二年级,研究人员通常就完全观察不到任何优势了。
另一方面,同样有大量实质性的研究指出,学前教育能带来深刻的、终身性的益处。参加过强化型学前教育项目的孩子,成年后被捕的概率更低,毕业的可能性更高,受药物滥用问题困扰的可能性也更低。一项在该项目的学生长到 35 岁左右时进行的后续研究发现,他们最终上大学并完成学业的可能性也更高。
这是一个争论异常激烈——且至关重要——的研究领域。2017 年,美国在「启蒙计划」(Head Start)上投入了 90 亿美元,这是自 1970 年代起实施的旗舰级学前教育项目。倘若其中一方的研究结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将如何使用这笔资金,就会面临截然不同的选择。
在此,有一个解释能将所有这些研究整合起来:学前教育的益处,并非源于其传授给学生的学术技能。学前教育之所以有帮助,是因为它扮演了可靠的日托中心角色。
学前教育的效果会消退——但有少数例外,能持续数十年
近几年来,关于学前教育在几年后的长期效果,研究结果屡屡对其有效性提出质疑。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曾委托开展一项关于旗舰项目「启蒙计划」的大规模研究,其结论是:「对于整个受助群体而言,四岁时参与『启蒙计划』所带来的益处,到了一年级时基本上就消失了。」
在 2008 至 2009 学年,田纳西州因名额有限,不得不通过摇号来分配其学前教育项目的入学资格,这无意中创造了完美的自然实验条件。研究人员发现,其效果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在幼儿园及后续的测试中,对照组的孩子赶上并普遍超过了参与学前教育的孩子。」
当然,也有研究发现学前教育对考试分数有持久的益处。但总体而言,研究设计得越严谨,结果就越令人沮丧。
那么,这又如何与上文提到的那一长串令人瞩目的长期正面效应相容呢?
在关于学前教育的辩论中,一种常见的解释是,总有一方的研究是错误的。对教育干预持悲观态度的人指出,近期那些发现学前教育干预无效的研究,都采用了随机对照试验(RCTs),而这被认为是评估此类政策的黄金标准。
与此同时,那些发现长期益处的研究多为纵向研究,即追踪项目中所有的孩子。在一个如此复杂的问题上,随机对照试验通常更为可靠。因此,或许随机对照试验是对的,而纵向研究得出的只是随机噪音,学前教育其实毫无效果。
但学前教育的支持者可以反驳说,证明其长期效果的证据基础实际上也相当扎实。一些发现教育有长期优势的研究,其设计非常审慎,以避免因缺少对照组而引发的方法论问题。
例如,布鲁金斯学会曾尝试比较参与过「启蒙计划」的孩子与他们未参与的兄弟姐妹,并发现在毕业率、大学入学率、成年后的自控力及自尊心方面存在长期影响。他们甚至发现,「启蒙计划」还改善了下一代的养育方式。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另一项分析则采用了回归断点设计——该方法巧妙地利用了一个事实:「启蒙计划」覆盖了最贫困的县,但一些收入水平仅略高于贫困线、其他条件几乎完全相同的县却未能覆盖。他们发现,「启蒙计划」对儿童死亡率、毕业率和大学入学率都有正面影响。
因此,乐观主义者常常认为,一定是随机对照试验出了错——即便大多数研究未能发现,学前教育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影响可能依然是持久的。确实有一些研究发现,早期的学校教育项目能带来持续的学业增益。这些项目通常远不止学前教育,而是提供长达五六年的高质量强化教育。或许,少数杰出的项目确实能带来学业上的成果。但它们似乎数量稀少、规模微小且难以推广。
此外,还有一些独立的理由让人怀疑,学前教育带来的早期优势难以持久。总的来说,幼儿园时期的教育水平,并不能很好地预测小学毕业时的学业表现。研究者洪光磊(Guanglei Hong)和余冰(Bing Yu)通过分析一项针对幼儿园儿童的大型纵向研究数据发现,「没有证据表明,低年级留级能给留级生在小学高年级的阅读和数学学习带来任何好处。」
另一个值得探究的方面是健康干预。学前教育项目能带来影响一生的长期健康效益,这很可能是因为教育干预常常与健康干预打包提供。「启蒙计划」通常被视为一个学前教育项目,但它同时也提供餐食、社会服务、育儿指导、疫苗接种以及全面的健康筛查,从而能及时发现糖尿病、贫血、听力及视力等问题。
因此,学前教育的大部分益处,似乎有可能实际上源于这些健康干预——这一点意义重大,因为项目中的这些部分远比学前教育本身的成本要低。
但这也不可能是故事的全貌,因为并非所有显示出成效的教育项目都包含了健康干预。(并且,有一项研究考虑得非常周全,也为对照组提供了健康干预,但仍然发现了正面效果。)
学前教育的角色定位——并非教育干预,而是另有其用
那么,如果学前教育确实有效果,但这种效果并非来自传授那些能在学校里用得上的技能,那驱动力究竟是什么?
我刚才提到的那项研究——即同样为对照组提供了健康干预的研究——就极具启发性。这个名为「阿贝斯达项目」(Abecedarian Project)的实验始于 1970 年代,至今仍是证明学前教育有效性的最有希望的证据之一。
该项目为儿童提供从出生到 5 岁的强化干预,按今天的币值计算,每个孩子身上的花费约为 2 万美元。与该领域的许多其他研究相比,这个项目的样本量很小(仅有 120 个家庭,而近期一项关于「启蒙计划」的研究样本量接近 5000)。并且,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偏离随机分配的情况,这应该会让我们对其结果的信度有所保留。
尽管如此,研究发现,干预组的学生表现得比对照组好得惊人——包括大学毕业的可能性高出四倍,接受社会救助的可能性低五倍,被捕或被控犯罪的几率显著降低,以及成年后的数学和阅读能力显著提升。
「阿贝斯达项目」与其他学前教育项目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从婴儿一出生就开始了。这一点至关重要,原因如下:对于婴儿来说,我们有理由认为,教育干预的益处,与其说是教给他们知识,不如说是为他们提供一个稳定、温暖且安全的环境。
我们不会指望通过给婴儿提供玩耍、照料和关爱,并为他们的父母提供免费托儿服务,就能看到学业上的益处。但我们或许可以期待,他们能成长为更健康、更快乐的人。
当你仔细审视,你会发现,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三岁的孩子。教他们阅读,或许并不能让他们在八岁时成为更优秀的阅读者,但在工作日里,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全天候待着的安全场所,对于他们的家庭而言,在一个关键的成长阶段,是一份巨大的福音。
由于难以获得日托服务,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没有托儿服务,就很难保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因为你可能需要频繁请假,以应付非正式托儿服务的空档或照顾生病的孩子。没有托儿服务,成年人就很难去接受继续教育,从而晋升到收入更高的职位。
没有托儿服务,就很难离开一个充满暴力或危险的家庭环境,因为这意味着你和你的孩子将脱离你唯一的托儿资源,而这些资源通常是极其本地化的——比如一位邻居或亲戚。(像「启蒙计划」这类项目中的许多儿童,其家庭都存在多种风险因素,如虐待、忽视和药物滥用。)
因此,学前教育最重要的作用或许在于:这些项目为父母提供了一个可以全天照看孩子的地方,从而使父母能够从事全职工作或追求更高学历。
换言之,学前教育之所以能改变儿童的命运,或许并非通过教给他们能在小学里用得上的知识,而仅仅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预知且稳定的玩耍环境——并通过这种方式,为他们的父母提供了获得并保住更好工作所需的稳定性。
来自华盛顿特区学前教育项目的证据
有大量证据表明,学前教育恰恰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几年前,华盛顿特区推行了免费的普及型学前教育,该市的低收入家庭因此获得了巨大的益处。在十年间,华盛顿特区有幼儿的女性劳动参与率从约 65% 增至 76.4%(相比之下,同期全美的增幅仅为 2 个百分点)。对于低收入母亲而言,效果更为显著,其劳动参与率增加了 15%。
单一干预措施能带来如此巨大的跃升,实属罕见。但对其他国家(如加拿大)普及型托儿项目的研究也发现了显著效果,其规模与华盛顿特区大致相当,这表明这些效果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我们带着这个理论回头审视那些起初看似矛盾的研究,许多证据便不再那么矛盾了。「启蒙计划」及类似项目所产生的效果——例如更低的入狱率和更高的毕业率——早已被证实与儿童早期的稳定环境及父母的劳动参与率有关。
而这些项目通常不会在中小学阶段带来持久的学业提升,这也应不足为奇,因为证据表明,在任何情况下,要实现学术能力的持续增长都非易事。
简而言之,学前教育项目确实能产生真实的效果——但这些效果很可能并非源于其教育儿童的功劳,而是来自其作为托儿所的功能。
倘若这一结论为真,它应当改变我们对学前教育的看法。「启蒙计划」的使命宣言是提升儿童的入学准备度。但入学准备度似乎恰恰是「启蒙计划」影响不大的领域,而它在其他方面却能产生终身影响。
由于「启蒙计划」的重点是入学准备度,而非提供可靠的托儿服务,只有约一半的「启蒙计划」项目是全日制的——尽管我们的理论预测,全日制项目的长期效益将会强得多得多。(事实上,已有一些关于何种「启蒙计划」项目效果最佳的研究表明,教师学历、班级规模和课程内容并不重要,而项目时长却至关重要。)
对「启蒙计划」的扩展一直侧重于要求教师拥有更高的学位和资质,这增加了项目成本。但如果项目的成效是源于提供了可靠的托儿服务,而非教孩子尽早识字,那么提高教师门槛并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此外,如果学前教育的益处来自于它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那么所有试图通过测试二年级数学成绩来评估其效果的人,都完全搞错了方向。已经有声音因考试分数的「消退效应」而呼吁取消「启蒙计划」,甚至连学前教育的支持者也曾主张,既然测试表明普及型学前教育无益,我们就不应追求这一目标。从本文的视角来看,那些研究都关注错了重点——无论项目是否有效,它们都注定会得出无效的结论。
这种思维方式并不仅限于「启蒙计划」。杰夫·贝索斯在宣布其进军学前教育领域的慈善事业时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及早点燃这把火,对任何孩子都是一个巨大的先发优势。」这番话很动人——但它与这些项目产生影响的真实原因并无关联。
实际上,并没有太多证据表明,尽早开始教育会对儿童产生任何影响。有证据的是,一个安全的日托中心和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会带来巨大的不同;而由托儿服务所促成的、更稳定的家庭和更丰裕的财富——则能产生持久、积极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