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睡眠的功能
该文本摘自:《睡眠的科学》(2017年),作者:皮奥特·沃兹尼亚克
睡眠的起源
人脑是生物进化的最高成就。它始于简单的传导冲动能力,然后发展出令人惊叹的神经网络概念。原始脊椎动物的大脑开始新增结构,同时也引入了优化神经连接网络的新机制。睡眠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发明,通过分子和神经机制重新组织记忆。昼夜节律在植物和动物中都有,且不依赖于对睡眠的需要。然而,进化过程巧妙地将睡眠与昼夜节律联系起来,以有效地在探索状态(即用大脑学习新事物)和巩固状态(即睡眠)之间交替。昼夜周期与大约一百种已知的生理功能和参数相关联,这些参数在一天中协同变化(这个数字现在正在迅速增加,例如通过对基因激活的昼夜节律分析)。与睡眠密切相关的激素水平周期包括血清素、褪黑素、ACTH、皮质醇、乙酰胆碱、腺苷和生长激素。有一个我们无需复杂测量就能自行观察到的昼夜功能:体温的变化(参见《人类睡眠的双相性质》中的图表一天中的温度变化)。
我们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觉,因此睡眠引起了神经生理学家的大量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鉴于大脑及其功能的巨大复杂性,曾有数百种理论试图解释睡眠的作用。直到最近,随着新研究技术的出现,我们才得以在大量细节中看到全貌。
睡眠理论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人们提出了几十种睡眠理论。一些科学家认为我们睡觉是为了记忆。另一些人则认为我们睡觉是为了遗忘。还有一些人认为睡眠与记忆无关。也有来自哲学家、宗教人士、意识形态运动等的理论。例如,“睡眠能大幅提高积极性”就是一个非常模糊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理论”。
对于生物学家来说,确定一个理论有效性的最好基础是它的进化视角。主要问题是:睡眠到底承担了什么重要的功能,以至于需要关闭占我们生命的三分之一的认知功能!每个睡眠理论都必须通过这个基本的试金石。我们称之为关机测试。Allan Rechtschaffen说的最好:“如果睡眠不具备绝对重要的功能,那么它就是进化过程中犯下的最大错误”。关机测试是筛除看似可信的睡眠理论的最佳方式,不过,作为练习,你也可以检验哪些理论能解释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某天我们没有获得足够的睡眠,之后的某天我们就需要补回来。比如说,如果睡眠的作用是为了避免被捕食,那么我们就不会产生需要偿还的“避免捕食债务”。如果我们四处活动却幸免于捕食,那么我们在第二天晚上幸存下来的几率完全相同。
我们当然不能忘记,有些与睡眠相关的变量,并不一定是其主要功能的体现。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睡眠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现象,各个物种在这一状态下逐渐附加了数十种神经和非神经功能。例如,睡眠是人体主要的合成代谢状态。正因为睡眠具有多功能性,仅仅通过研究动物体型、脑容量、生活习性、食物类型、寿命、活动水平、REM 睡眠比例等变量,很难确定其主要功能。这些研究都很有趣,但由于存在大量相互重叠的变量,它们实际上模糊了睡眠的核心功能。
下面我将简要列出一些试图解释睡眠作用的理论。我会将它们分为两类:一种是能够回答、另一种是无法回答那个核心问题的——为什么必须关闭意识。让我先从那些未能通过关机测试(如上所述)的无数理论中挑选出一部分开始。
未能通过关机测试的理论
这里列出的,只是无数睡眠理论中的少数几种。它们或许基于真实的事实与模型,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睡眠的作用。然而,这些理论依然无法解释,人类每天为何必须长时间「失去意识」这一根本需求:
-
能量保存——如果睡眠只是单纯的休息,我们完全可以躺在昏暗处,同时保持对捕食者的警觉。实际上,大脑在整夜里的活跃程度与清醒时几乎相同,因此让它「关机」并不会带来额外优势。睡眠不是冬眠。
-
修复与恢复 —— 如果睡眠只是为了重建白天消耗的身体,为什么不通过简单的代谢逆转来完成,而不必失去意识呢?许多组织在清醒状态下同样能够进行修复和恢复。专门的合成代谢状态固然有益,但这完全可以在大脑保持清醒的情况下实现。
-
不常用神经回路的再激活 —— 如果激活不常用的记忆是防止遗忘的必要条件,进化可能会采用分子机制,使得一旦突触被增强,突触强度能够随时间自发增加,无需二次激活。这样一来,遗忘这一宝贵的进化机制就会被废除。同样,为了巩固记忆而随机进行的REM激活也显得浪费。遗忘在进化中具有特定功能,突触强度的增加应仅源于对特定经历的反复暴露(例如,SuperMemo中的重复训练正是为了这个目的)。
-
从慢波睡眠的恢复 —— REM 睡眠被假设为从 NREM 睡眠恢复的阶段。如果 REM 仅仅是一个恢复阶段,为什么它会在一夜之间多次发生?它难道不应该只在表示睡眠周期结束的时间信号(zeitgebers)出现时才发生吗?我们为什么一开始还要进入 NREM 睡眠?显然,NREM 和 REM 承担着互补的功能,但这一理论对进入无意识睡眠状态的必要性解释甚少。
-
避免捕食 —— 睡眠时的不活动被认为是为了尽量减少被捕食者发现的风险,但为什么我们需要关闭所有感官,并将反应时间延长到几乎无用的程度呢?而且,食肉动物的睡眠时间往往远超过杂食动物,这反而暗示,保持警觉可能比沉睡更有利于躲避捕食者。
-
逆转氧化应激损伤 —— 失去意识如何有助于清除自由基?食肉动物的睡眠时间比杂食动物更长?行动缓慢且体型庞大的大象每天只需3小时睡眠,而生活节奏快且体型微小的老鼠可能睡18小时。这表明,并非所有睡眠变量都必须反映其神经功能。
-
Siegel 理论 —— 著名反对睡眠与记忆关联的学者 Jerome Siegel 博士提出了他的睡眠理论:「睡眠仅仅是一种提高动物效率的好方法,例如只在狩猎条件良好时进行狩猎,从而将风险降到最低」(Siegel 2009[74])。复杂睡眠控制机制中的极小子集就足以满足 Siegel 博士提出的睡眠功能。例如,仅保持动物清醒且像REM 睡眠时那样瘫痪就足够了。其余所有的睡眠控制不过是时间和资源的简单浪费。关于该理论的更多内容,请参见:Robert Vertes 和 Jerome Siegel。
-
角膜缺氧 —— 有一种理论认为,REM 睡眠为角膜提供养分。如果眼球运动是唯一需要,仅凭清醒状态难道不能完成这项工作吗?如果这个功能依赖于睡眠中的合成代谢状态,那它也只是睡眠主要目的的次要体现。REM 中眼睛的运动,可能仅仅反映这是一种不会伤害动物的动作。眼睛之所以运动,可能只是因为它们的肌肉无需关闭。
-
促进长寿 —— 睡眠对于生存至关重要,因此确实有助于延年益寿。但肝脏同样如此,然而没人认为肝脏的主要功能是促进长寿。而且,进化过程并非以延长寿命为目标,而是为了基因库的延续。
-
体温调节 —— 一些科学家认为睡眠具有体温调节功能,而另一些则认为体核心温度在诱发睡眠倾向中起重要作用。Kurt Kräuchi 博士总结道:「所有导致核心与外壳温度比率增加的体温调节效应(例如通过提高远端皮肤温度降低外壳温度)都会引起嗜睡,进而增加睡眠倾向。然而,嗜睡和睡眠调节系统仅通过睡眠相关行为(如放松、躺下)间接反馈至体温调节系统。」(Kräuchi 2007[75])。该理论大量探讨因果关系,但对睡眠目的的解释甚少,未能通过关闭测试。
-
解毒作用 —— 睡眠科学奠基人之一、罗马尼亚精神病学家Constantin von Economo提出,睡眠是一种通过清除血液中催眠毒素的解毒过程。然而,一些试图复兴这一观点的新纪元作者犯了一个简单的逻辑错误,认为大脑关闭是为了防止催眠毒素引发的大脑关闭。实际上,这一功能完全可以由肾脏、肝脏及其他机制完成,而这些机制根本无法通过关闭测试。
-
其他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理论、凯西理论等其他睡眠理论,往往带有超自然或伪科学色彩。它们可能包含一定的真实性(例如神经网络优化确实有助于自我完善),但详尽列举超出了本文讨论范围。
通过关机测试的理论
如果我们考虑当前对睡眠功能的认识,许多较早的理论开始显得合理。它们似乎汇聚于一个核心主题,且充满启发。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
Krueger 和 Obal 理论:该理论认为神经网络具有自然倾向进入睡眠状态。但将睡眠称为一种几乎不需中央控制的网络自发现象,可能有些夸大(参见:我们为何会入睡?)。
-
梦境创造智慧:没错!梦境是记忆重组过程的表现。通过做梦,知识变得更连贯、更抽象、更具适用性。睡眠中技能得以磨炼和完善,这意味着我们早晨醒来时比睡前更聪明、更熟练!
-
垃圾回收:Evans(1965年)提出的早期理论,借用计算机中垃圾回收的比喻,认为睡眠是清除大脑中无用记忆的必要过程。确实,有大量证据表明睡眠期间突触功能减弱,许多垃圾和混乱在一夜之间从大脑中蒸发消散。
-
逆向学习:受 Evans 思想启发,逆向学习理论由 Crick 和 Mitchison 于 1983 年在《自然》杂志提出。该理论是神经网络垃圾回收的神经学对应,认为梦境筛选掉无用、无关或不一致的记忆。Francis H.C. Crick(1916年生)与 James Watson 共同揭示了 DNA 双螺旋结构,并因此获得1963年诺贝尔奖。1983年,Crick 和 Salk 研究所同事 Graeme Mitchison 在《自然》指出,人类记忆可能过载,REM 睡眠则用于执行记忆的垃圾回收过程。他们称此过程为「逆向学习」,最初认为其唯一目的为遗忘不必要的记忆负担。Crick 将这些负担记忆称为「寄生记忆」,并说「REM 睡眠使我们拥有更小的大脑,却完成更伟大的目标」。Crick 的开创性文章被许多研究者延续发展,最终认为REM 睡眠必须服务于通过神经网络突触权重对记忆的优化!如果REM 睡眠只是用来遗忘多余信息,Crick 的理论将面临与其他早期理论相同的进化困境。毕竟,随时间自然丧失突触信息是代谢上简单且廉价的解决方案。神经网络优化的价值远超遗忘本身。
-
记忆巩固——一些研究者认为记忆在REM睡眠中得到巩固。那么,NREM睡眠的作用是什么?既然抗抑郁药是强效的REM抑制剂,为何它们不会损害学习?为何REM脑表现得像清醒状态?「巩固」一词含义模糊,既可指分子层面的过程,也可指神经层面的过程。只有神经层面的[巩固]可能需要大脑关闭。关于程序性学习,有区分习得、习得后[巩固]和睡眠依赖的增强,其中只有增强依赖睡眠。已有研究证明许多程序性任务存在睡眠依赖的增强(Stickgold 和 Walker 2007[77])。更多内容见:睡眠中的神经优化。
-
心理治疗理论——该理论认为,睡眠中我们会做出在现实中情感难以面对的梦境情境,这有助于我们学习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做出反应,而无需真正经历这些紧急状况。这种解释合理,因为它涉及关闭意识状态。梦境内容分析也显示威胁情境占主导。然而,心理治疗理论应被视为对睡眠更广泛功能——神经回路优化——的局部解读。在这一过程中,已知信息以不同组合方式回放,帮助形成可能有助于生存的新行为策略。正如本文所述,睡眠的创造性与优化功能更加普遍,涵盖其他神经功能,而不仅限于应对清醒生活中的威胁。
-
激活合成理论——该理论由 Hobson 和 McCarley 于1977年提出(Hobson and McCarley 1977[78])。激活-合成理论认为,睡眠期间存在感觉抑制(输入减弱),而在REM睡眠阶段则存在运动抑制(输出抑制)。REM睡眠特征性的脑桥PGO波传至大脑皮层,大脑皮层试图解释该刺激,从而产生梦境。视觉、听觉和运动皮层区域处于活跃状态,负责梦中体验的一切感知。激活合成理论激发了对REM睡眠神经功能的进一步研究。
-
AIM 模型——AIM 模型是 Hobson 对激活合成模型的改进,该模型主导了该领域研究近二十年(Hobson 等,2000[79])(图片)。在AIM模型中,大脑状态由三个变量描述:(1)激活度,(2)输入源,以及(3)调制。健康大脑在 AIM 空间中沿特定轨迹移动。各种精神和睡眠障碍可以被描述为偏离这些轨迹。该模型并未解释睡眠的功能,但有助于用简单的神经激素术语描述睡眠。例如,REM睡眠的特征是高激活度、极少的感觉输入和胆碱能调制。
-
大脑发育理论——在大脑发育理论中,做梦被认为为大脑神经回路提供内部刺激,以确保其生长与发育。由于婴儿做梦的时间远多于成年人,该理论从婴幼儿未成熟程度与动物REM睡眠比例之间的相关性中获得启发。人类婴儿与环境的互动能力特别有限,梦境被认为充当了清醒体验的替代。REM睡眠诱发的肌肉无力状态,结合大脑激活,可以通过激活突触促进大脑生长,同时避免因实际行动带来的负面后果。Stryker(Stryker 等,2001[10])已证明REM睡眠在视觉系统发育中的作用。REM睡眠剥夺会导致后期发育异常。近期,NREM睡眠的作用也得到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