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如何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642 👍 / 13 💬

问题描述

知识经济时代,你如何看待信息、知识、智慧?如何构建它们?

可以参考 Andy Matuschak 的笔记写作系统——常青笔记。这里摘录几篇他自己笔记,供大家参考。

Andy 是前苹果系统工程师、前可汗学院研发组长,现独立研究员。
@Thoughts Memo 汉化组正在知乎上构建 Andy 的笔记系统。
以下内容,如果没有特殊说明,点击链接是英文原文,点击形如 [1] 的参考标注是对应的中文译文。

常青笔记

写下常青笔记并加以组织,意在时过境迁,世事辗转之中,这些笔记仍能演化改良,发挥功用,最终聚沙成塔。如此考虑笔记实属不寻常:大多数人只写临时的笔记[1]。写常青笔记,与其说是写笔记,不如说是高效发展洞察力:「更好地记笔记」这个描述太过流于表面;核心在于「更好地思考」[2]。常青笔记写得好则会颇富价值:常青笔记是知识工作的基本单位[3]

写出经得住长久研磨改善的笔记,实属不易。下面这些原则可能有所帮助:

常青笔记这一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尼克拉斯-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演变而来,尼克拉斯-卢曼认为, 在他 70 本书的写作过程中,Zettelkasten 就像一个独立的智力伙伴。参见常青笔记和卡片盒笔记法的异同点[9]

实现常青笔记

参见:

参考文献

Ahrens, S. (2017). 《如何做聪明的笔记:促进写作、学习和思考的简单技巧--面向学生、学者和非虚拟类书籍的作者》。

许多学生和学术写作者对待做笔记,就像一些古早的船东一样。他们处理想法和发现的办法,乍一看非常有道理:读到有趣的句子,就在句子下面划线。想发表什么意见,就写在空白处。突然冒出什么想法,就写在笔记本上,如果有篇文章看起来挺重要,就花点心思做做摘录。然而如此处理之后,各个地方都散落着大量笔记。那么写作就非常依赖大脑来记住笔记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写下来的。

Luhmann, N. (1992). 与卡片盒的沟通。In A. Kieserling (Ed.), & M. Kuehn (Trans.), Universität als Milieu:Kleine Schriften (pp. 53-61). 检索自 luhmann.surge.sh/commun

链接至本文(已汉化)


常青笔记应该是原子化的


笔记最好只讲一件事——但要尽量描述得全面完整。

这样一来,不同话题与上下文之间就更容易建立联系。对于包罗万象的笔记,若只对笔记中的一个概念有了新想法,这个想法就难以察觉,此外指向该笔记的链接会所指不清;如果笔记过于零散,笔记间的链接网络也落得支离破碎,一些联系因此不甚明晰。常青笔记之间应该建立大量链接[14]

写笔记没有试金石或者唯一正解,只有各种权衡。

常青笔记原子化与软件工程中的 「关注点分离」原则如出一辙。「关注点分离」原则认为,软件的模块应该只「关注」一件事,以便日后复用。但同样地,如果模块切分得太细碎,内聚不足的问题便会浮现。从这个角度看,常青笔记标题就像 API[15]

参考文献

从阅读笔记中创建 Zettel 笔记 • Zettelkasten 方法

我将这条原则的深层原则称为原子性原则:把同类事物放在同一个 Zettel 里,而 Zettel 之间做到关注点分离。例如,我可能在一个 Zettel 中列出很多假设当作综述。如对于严格决定论 的综述。有个与严格决定论相关的论证和相应结论则保存在另一个 Zettel 中。严格决定论下的道德责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样我便能复用这篇论证,却不需要接受另一个 Zettel 中的假设,因为论证本身是足够通用的。原子化笔记促进笔记复用,而 Zettel 网络中的链接也大大增加。

链接至本文(已汉化)


常青笔记应面向概念


划分常青笔记[16]最好以概念为标准,而不是按作者、书籍、事件、项目、主题等。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笔记不断更新、链接,你会逐步发现不同书籍和领域之间的联系(常青笔记之间应该建立大量链接[17])。

做笔记最直接的方法是为每本书、项目或研究课题开辟新笔记。每篇笔记都涵盖了许多概念,因此若某个概念以后再次出现,你可能很难找到你曾写过的内容:你必须记住哪些书或项目涉及此话题(相比之下:常青笔记应该是原子化的[18])。

你如果读到另一本书,其中讨论了相同概念,你会在那本书上写新笔记。这种方法是无法聚沙成塔的(有悖于知识工作应能聚沙成塔[19])。你对这个概念的新想法,并没有与旧想法结合起来,形成更坚实的整体:关于这个概念,你只有一盘散沙般的一堆笔记,每条笔记深藏于更大的文件中,甚至指代这个概念的术语都不统一。

这不仅仅是积累的问题。这种方法中,没有动力驱使你把围绕这个概念的新旧想法融会贯通。新旧想法之间难道没有张力吗?难道对概念的有力提炼,不只在将其同时考虑时出现吗?理解概念需与其尽力较量[20]

如果我们读了两本主题完全相同的书,我们可能很容易将这两本书的笔记链接在一起。但是,新奇的联系往往会出现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在按概念整理笔记时,你可能会在不同书籍中出现的观点之间建立出乎意料的联系。你以前可能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些书能联系起来——事实上,它们可能确实没有过联系,除了你发现的这一点。

按概念组织的话,记笔记会有点困难,但这种困难不无好处:写新笔记时,必须找到新笔记在整体中的位置,因此便会探索之前织就的笔记网络,于是就有机会寻访意料之外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记会聚沙成塔,并能以越来越复杂的方式组合起来(常青笔记的标题就像 API[21]),新颖洞见油然而生(常青笔记有助于积累洞见[22])。

参考文献

用卡片盒笔记系统扩展你的思维和记忆 • 卡片盒笔记法

如果你已经把两篇文章拆分了,Zettelkasten 会帮助你把两篇文章联系起来,找出相似点和对立点。 因此,你将能够提炼出一大堆文本,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找到新东西。

跟踪连接和探索部分笔记网络之后,你会冒出新颖想法。 与显然的联系相比,不明显的联系通常更有益于创造性思考,因为它们会引起更大的惊喜。

分析文本时,由于文本是网状的整体,便要将其分解成几个部分,并且记录各部分的联系

Luhmann, N. (1992). Communicating with Slip Boxes. In A. Kieserling (Ed.), & M. Kuehn (Trans.), Universität als Milieu: Kleine Schriften (pp. 53–61). Retrieved from luhmann.surge.sh/commun

我们可以尝试在「艺术」、「展览」、「拥挤」(相互作用)、「大众」、「自由」、「教育」等一般概念下概括巴黎、佛罗伦萨和纽约的体验,以便看看卡片盒如何反应。通常情况下,如果问题的表述使得性质迥异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样的问题更有成效。

Ahrens, S. (2017).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One Simple Technique to Boost Writing, Learning and Thinking – for Students, Academics and Nonfiction Book Writers.

在旧系统中,问题是:我该把这条笔记放在哪个主题下?在新系统中,问题是:我想在哪种情况下再次看到它?

如果你需要额外步骤来理解或掌握想法,那么转瞬即逝的文献笔记是有意义的。但在写作过程的后期阶段,它们帮不到你,因为在论点的发展过程中,当你需要划线的句子时,它永远不会出现。

谈到记笔记,许多学生和学术写作者的想法与早期的船主一样。他们以立竿见影的方式处理他们的想法和发现:如果读到有趣的句子,就在下面划线。如果想做点评,就在空白处写下来。如果想到一个点子,就记到笔记本上,如果一篇文章看起来足够重要,就努力写一篇摘录。这样做会让你在很多不同的地方留下很多不同的笔记。那么,写作就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你的大脑来记住这些笔记是在何时何地写下的。然后,必须从这些笔记中独立地构思一个文本,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在事后根据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借助头脑风暴来安排资源。

链接至本文(已汉化)


常青笔记之间应该建立大量链接


强迫自己在笔记之间添加大量链接,我们便能打开视野,围绕眼下关心的问题,考虑还有些概念能与其关联。添加链接的行为施加了一股压力,促使我们仔细思考各个概念如何彼此联系(见理解概念需与其尽力较量[23]常青笔记应该面向概念[24]),同时也实现了精细编码[25],能更深入地内化这些想法。

为建立合适的链接,我们需要阅读先前的笔记,这样也有机地实现了对写就笔记的间歇性回顾(常青笔记维护近似于间隔重复[26])。由此便会得出意料之外的发现(笔记应该让你吃惊[27])。

而通过记录这些联系,我们也记录了我们得出结论的过程,可能日后对我们(或我们的同事)派上用场。我们应该尽可能优先使用细粒度的关联[28]。相比之下,标签是无效的关联结构[29]

翻阅笔记间,这些链接结成了一条条小径,以供思想空间里漫步遨游。我们忍不住就想按照层级浏览,但链接超越了一切领域和主题。优先建立信息间的联系来分类,而非使用层级式分类法[30]

卢曼实际上认为,...

这种结构(链接)让可能的关联具象化,相比之下,实际上记录了什么反而是次要的了。

你不一定要链接到你已经写过的笔记:反向链接可以用来隐式定义知识管理系统中的节点[31]。一感觉有必要就停下来写新笔记是很磨人的;链接到只有标题的页面则毫无拘束。(参见常青笔记实现顺畅而渐进的写作(「渐进写作」)[32])。

捕捉到的链接不仅能持续提供价值,它们还可以帮助你在起草时引导你的注意力:非线性思维的释放阀可能支持改善线性输出


参考文献

Luhmann, N. (1992). Communicating with Slip Boxes. In A. Kieserling (Ed.), & M. Kuehn (Trans.), Universität als Milieu: Kleine Schriften (pp. 53–61). Retrieved from luhmann.surge.sh/commun

2. 链接的可能性。因为所有的卡片都有固定的数字编号,你可以添加尽可能多的引用(译者注:指链接其他卡片笔记)。核心的概念可以有许多链接,这些链接显示了我们可以在哪些上下文中记录了与它们相关的材料。通过链接,我们可以在不需要太多工作或纸张的情况下,解决多重存储的问题。使用这种技术,我们把一个新的卡片笔记放在哪里就不那么重要了。如果有几种可能放置的位置,我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一个,只需通过链接或引用来记录联系就好了。通常情况下,我们正在工作的上下文都会暗示了与其他笔记多种多样的链接,特别是当卡片索引已经很庞大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要捕捉到这些链接,但同时也要马上在被链接到的笔记中记录下反向链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卡片盒中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了。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写笔记或进行查询的过程中,如果能成功激活卡片盒内部的链接网络,与卡片盒的交流就会更加有成效。记忆并不是逐点存取的总和,而是利用内部关系,并且只有在降低自身复杂性的情况下才会有效。这样一来,当你想要检索的时候,我们可以获得比大脑当时所能想到的更多的信息。最重要的是,这些信息比以往以笔记形式存储的信息更多,卡片盒提供了从未计划过的,从未预想过的信息组合的可能性。

例如,我们可以问为什么博物馆总是门可罗雀,而另一方面,莫奈、毕加索或美第奇的画展又人山人海,太过拥挤。卡片盒在「偏爱有时间限制的东西 」的角度下接受了这个问题。当然,(卡片盒)内部已经存在的联系是有选择性的,正如这个例子要证明的那样。这些联系并非显然,因为我们必须跨越笔记者和卡片盒本身之间的边界。

这种结构(链接)让可能的关联具象化,相比之下,实际上记录了什么反而是次要的了。

链接至本文(已汉化)


笔记写作系统

声明

此内容发布由 Andy Matuschak 许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修改。保留所有权利。


更多关于 Andy 的笔记,请见以下导航:

叶峻峣:常青笔记(Evergreen notes)Thoughts Memo:笔记类型体系叶峻峣:间隔重复记忆系统(Spaced repetition memory system)叶峻峣:助记媒介(Mnemonic medium)叶峻峣:§收件箱与注意力管理


参考

1. 大多数人只写临时的笔记 ./423996524.html
2. 「更好地记笔记」这个描述太过流于表面;核心在于「更好地思考」 ./427460683.html
3. 常青笔记写作是知识工作的基本单位 ./428784607.html
4. 常青笔记应该是原子化的 ./420726986.html
5. 常青笔记应面向概念 ./421580357.html
6. 常青笔记之间应该建立大量链接 ./426450021.html
7. 优先建立信息间的联系来分类,而非使用层级式分类法 ./433087599.html
8. 默认不考虑读者,只为自己写笔记 ./446019403.html
9. 常青笔记和 Zettelkasten 卡片系统的异同点 ./436335609.html
10. 写你所读,以求内化 ./446944151.html
11. 为有潜在价值的参考引用建立一个阅读收件箱 ./440328209.html
12. 为临时性的和不完整的笔记设置写作收件箱 ./442485060.html
13. 可执行的写作策略 ./440755692.html
14. 常青笔记之间应该建立大量链接 ./426450021.html
15. 常青笔记的标题就像 API ./421908250.html
16. 常青笔记 (Evergreen notes) ./416319260.html
17. 常青笔记之间应该建立大量链接 ./426450021.html
18. 常青笔记应该是原子化的 ./420726986.html
19. 知识工作应能聚沙成塔 ./422894427.html
20. 理解概念需与其尽力较量 ./442692019.html
21. 常青笔记的标题就像 API ./421908250.html
22. 常青笔记有助于积累洞见 ./448897897.html
23. 理解概念需与其尽力较量 ./442692019.html
24. 常青笔记应面向概念 ./421580357.html
25. 精细编码 ./458013236.html
26. 常青笔记的维护近似于间隔重复 ./437448252.html
27. 笔记应该让你吃惊 ./435064086.html
28. 优先使用细粒度的关联 ./425749221.html
29. 标签是无效的关联结构 ./425400912.html
30. 优先建立信息间的联系来分类,而非使用层级式分类法 ./433087599.html
31. 反向链接可以用来隐式定义知识管理系统中的节点 叶峻峣 ./443475039.html
32. 常青笔记实现顺畅而渐进的写作(「渐进写作」) ./430163534.html
33. 常青笔记写作是知识工作的基本单位 ./428784607.html
34. 知识工作应能聚沙成塔 ./422894427.html
35. 笔记写作实践大多是无效的 ./450095985.html
36. 笔记写作的反馈不足 ./450488015.html
37. 写你所读,以求内化 ./446944151.html
38. 常青笔记有助于积累阅读成果 ./450623752.html
39. 收集材料的作用在感觉上被夸大了 ./437939919.html
40. 自主思考 ./438871051.html
41. 理解概念需与其尽力较量 ./442692019.html
42. 如何在阅读时整理所得 ./460888905.html
43. 文献笔记是次要的和分离的 ./521211750.html
44. 如何将阅读标注处理成常青笔记 ./451268598.html
45. 外出时方便抓住灵感的口袋便笺 ./532646217.html
46. 为临时性的和不完整的笔记设置写作收件箱 ./442485060.html
47. 为有潜在价值的参考引用建立一个阅读收件箱 ./440328209.html
48. 不应该设置多处收件箱 ./499389499.html
49. 谨防自动导入阅读收件箱 ./504979464.html
50. 用手机来收集和分流,而不是(通常)用来阅读 ./444601013.html
51. 常青笔记有助于积累洞见 ./448897897.html
52. 间隔重复对于逐步完善灵光一闪可能有用 ./415857130.html
53. 卓越洞见从既往的所思所想中涌现 ./435925464.html
54. 头脑风暴往往可以替代缺位的见解积累系统 ./435560834.html
55. 常青笔记是发展大胆想法的安全场所 ./443990718.html
56. 常青笔记可以提高谈话的信息带宽 ./465933090.html
57. 对话若涵盖多个讨论者的常青笔记则可能会促进协作意义构建 https://zhuanlan.zhihu.com/p/533114714
58. 可执行的写作策略 ./440755692.html
59. 在写作时创建推测性大纲 ./446450875.html
60. 常青笔记工作流能降低改稿的情绪负担 ./508467062.html
61. 常青笔记实现顺畅而渐进的写作(「渐进写作」) ./430163534.html
62. 常青笔记 (Evergreen notes) ./416319260.html
63. 大多数人只写临时的笔记 ./423996524.html
64. 常青笔记的维护近似于间隔重复 ./437448252.html
65. 常青笔记应面向概念 ./421580357.html
66. 常青笔记应该是原子化的 ./420726986.html
67. 常青笔记的标题就像 API ./421908250.html
68. 笔记标题建议正面表述,以促进说理系统化 ./455603988.html
69. 笔记标题建议使用完整的句子,避免模糊主张 ./422262632.html
70. 常青笔记之间应该建立大量链接 ./426450021.html
71. 笔记应该让你吃惊 ./435064086.html
72. 优先建立信息间的联系来分类,而非使用层级式分类法 ./433087599.html
73. 标签是无效的关联结构 ./425400912.html
74. 被索引的参考资料 vs. 标签 ./522994655.html
75. 创建超链接到我的参考档案 ./523759836.html
76. 使用笔记在内容中建立联系的优缺点 ./516086237.html
77. 数字笔记系统专注于笔记个体的展示和操作,常忽略笔记之间内在连接所产生的意义 ./525331469.html

← 返回目录